然而,李琮却全然不顾是否能够见到他,每周都如时钟般准时地前来。
这种坚定不移的执着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就像那永不熄灭的烛火,照亮了李隆基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意和欣慰之情,仿佛在这纷繁复杂的宫廷生活中,终于找到了一丝慰藉。
今日,李隆基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他身上一般。
而李琮的到来,更是为这美好的一天增添了几分期待。
李琮不仅如往常一样前来问安,还声称有重要事情需要禀报,这无疑让李隆基对他的到来充满了更多的好奇。
于是,李隆基毫不犹豫地派遣高力士亲自前往宫门口,引领李琮入宫觐见。
高力士领命而去,步履匆匆,仿佛他也能感受到李隆基对李琮今日到来的期待。
就在高力士领命而去的瞬间,一名太监进入殿内,禀报道:“启禀圣人!右相求见,此时已经在宫外恭候多时了。”
李隆基闻言,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似乎对杨国忠的突然到访早有预料。
只听得李隆基的声音慢悠悠地传来:“哦?杨国忠来了啊。也罢,就让他和太子也一同进来吧。”
他的语气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但其实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对于杨国忠此时进宫求见,李隆基一点儿都不觉得意外。
他心里很清楚,杨国忠此番前来,肯定是因为得知了裴徽不仅没有死,反而还手握数万义军、成功夺回九郡之地的消息。
这个消息对杨国忠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内心必定是惶恐不安,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所以,杨国忠才会如此迫不及待地进宫,妄图通过向自己谄媚逢迎,来寻求他的庇护和宠信。
毕竟,李隆基对杨国忠与裴徽之间的紧张关系可是了如指掌,甚至还从杨贵妃和虢国夫人那里了解到,裴徽遭遇的那场刺杀,背后很可能就是杨国忠在暗中捣鬼。
如果裴徽真的不幸丧命,那么李隆基肯定会对杨国忠大发雷霆。
毕竟,裴徽可是李隆基的得力干将,又是杨贵妃宠爱的外甥。
要是因为杨国忠的缘故导致裴徽遇害,李隆基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他。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命运之神似乎格外眷顾裴徽。
尽管历经诸多磨难,他不仅毫发无损,反而手握数万雄兵,权势滔天。
这对于深谙帝王制衡之术的李隆基而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心中暗自窃喜,期待着杨国忠和裴徽这对舅甥之间能爆发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最好能够互相制衡。
时间并未过去太久,高力士便匆匆步入殿内,向李隆基禀报:“圣上,太子和右相已被带到殿外,等候圣上召见。”
李隆基听闻,脸上并未流露出丝毫的惊讶或急切,他依旧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地吩咐道:“先让他们在外面候着吧,不必急于召见。再派个人在旁边监视、偷听一下,看看右相和太子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高力士闻言,稍稍一愣,但他旋即领悟到李隆基的意图,连忙恭恭敬敬地领命而去。
待高力士离去后,李隆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他悠然自得地闭上双眼,开始养神,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其实,李隆基之所以没有立刻召见李琮和杨国忠,并非是他故意拖延时间,而是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在他这个皇帝不在场的情况下,太子和右相会如何在他面前表演,如何施展他们各自的手段和心机。
这无疑是一场精彩的权力博弈,而李隆基则稳坐钓鱼台,静待这场好戏的上演。
杨国忠此番前来的真正目的,李隆基知道,但是李琮竟然突然宣称有重要的事情要向他禀报。
李隆基一时间还没有摸清李琮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管什么时候,太子不管是谁,永远都是他李隆基最警惕和防范之人。
……
……
李琮心里很清楚,这次面见李隆基可是至关重要的,绝对不能有丝毫闪失。
所以,他按照事先想好的计策,怀揣着一颗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心,匆匆忙忙地赶往兴庆宫去觐见圣上。
这一路上,李琮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地闪现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应对这些状况的方法。
他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反复琢磨着,怎样才能在圣上面前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谄媚,又能让圣上对他的事情产生兴趣。
当李琮终于走到宫门前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风风火火赶来的杨国忠。
只见那杨国忠身着一袭紫袍金带,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耀眼夺目,简直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他腰间悬挂的金鱼袋,随着他急匆匆的步伐,不时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在向周围的人们炫耀着他那高贵显赫的身份。
“太子殿下今日容光焕发啊!”杨国忠满脸堆笑,拱手作揖,然而他的眼神却如饿狼一般,扫视着李琮身后那寥寥无几的两名随从,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笑意,“只是这排场,似乎未免也过于寒酸了些吧?”
李琮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仿佛完全没有听到杨国忠的话语。
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杨国忠身上,既没有愤怒,也没有丝毫的畏惧。
然而,在他那道狰狞的疤痕下,肌肉却微微颤动着,显然内心并不像表面那般平静。
就在这时,李琮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元载对他的谆谆教诲:“杨国忠此番必定会赶来,而且必然会对您进行挑衅。殿下只需记住一件事——无论他如何言语相激,您都要表现得对他不屑一顾,如此方能让他摸不清您的虚实。”
李琮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他知道,此刻绝不能被杨国忠的挑衅所激怒,否则就会落入对方的圈套。
杨国忠见李琮对他视若无睹,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怒和被轻视的感觉。
他瞪大了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李琮,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怎么?太子殿下难道连话都不会说了吗?”
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李琮,仿佛要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然而,李琮却完全没有回应他的目光,只是静静地凝视着殿角那尊青铜仙鹤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仿佛那青烟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让他完全沉浸其中,对外界的一切都恍若未闻。
杨国忠的怒火在心中燃烧得越来越旺,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践踏。
他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于是强压下心中的怒气,用一种带着质问的口吻说道:“听闻殿下近日与元载往来甚密?此人可是裴徽的忠实走狗。”
他的声音中虽然还带着些许克制,但其中的不满和愤怒已经溢于言表。
然而,李琮依旧没有任何反应,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袅袅青烟上,似乎完全没有听到杨国忠的质问。
杨国忠见状,心中的怒火愈发不可遏制,他的脸色也因为愤怒而变得异常难看,如土色一般。
……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约一刻钟之后,高力士像幽灵一样再次飘进了殿内。
他的动作轻盈而迅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仿佛他本来就应该在那里一样。
高力士走到李隆基面前,毕恭毕敬地行了个礼,然后轻声说道:“启禀圣人,那右相竟如泼妇般主动讥讽太子,太子却仿若未闻,如受惊的兔子般躲到了别处。”
李隆基听完高力士的汇报,眉头微微一皱,他那仿若古井般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悦。
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淡淡地说道:“那就让他们进来吧!”
高力士轻声应了一句,然后向门口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把人带进来。
须臾之间,杨国忠和李琮一同走进了宫殿。
他们的步伐显得有些拘谨,仿佛两只哈巴狗般,小心翼翼地走到李隆基面前,然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齐声说道:“圣人安康!”
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上,他的神色温和,宛如春风拂面,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李琮那张如恶鬼般满是疤痕的面容上时,却像是被电击了一般,迅速将视线移开,仿佛那是世间最为丑陋的存在。
稍稍定了定神后,李隆基才缓缓开口,语气平淡地问道:“太子有何事啊?”
李琮见状,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但他还是强作镇定,诚惶诚恐地回答道:“父皇!儿臣听闻鲜于仲通在潼关的战事吃紧,儿臣担心他守不住潼关城,所以斗胆恳请父皇准许儿臣前往潼关督战。”
李隆基听完,如遭雷击般猛地愣了一下,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盯着李琮,仿佛要透过他的身体,看清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沉默片刻后,李隆基才缓缓说道:“为何要去潼关督战?太子这是担心鲜于仲通守不住潼关城?”
李琮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回答道:“父皇英明,儿臣的确担心鲜于仲通守不住潼关。”
李隆基一听,脸色瞬间变得如锅底般阴沉,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般。
杨国忠站在一旁,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狂喜之情,仿佛他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场景终于呈现在眼前。
他毫不犹豫地向前迈出一步,犹如饿狼扑食一般,声如洪钟地高声喊道:“圣上啊!太子身为我大唐的储君,竟然口出如此关乎我大唐生死存亡的不祥之语,其用心之险恶,实在是罪大恶极啊!”
“太子这般恶言,不仅会动摇军心,更会让我大唐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依微臣之见,应当立刻废掉太子的东宫之位,以正视听!”
李琮听到杨国忠的这番话,脸色瞬间变得如同死灰一般惨白,仿佛全身的力气都在一瞬间被抽走了。
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怨毒地瞪了杨国忠一眼,但却像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裴徽率领数万义军,成功攻克了叛军后方的九郡之地,断绝了他们的粮草供应,这件事情,想必太子您应该早就知道了吧。”李隆基似乎完全没有听到杨国忠的话,他的目光如同鹰隼一般,紧紧地盯着李琮,声音仿佛来自九幽地狱,带着丝丝寒意,让人不寒而栗。
他沉声问道:“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为何还会认为鲜于仲通守不住潼关城呢?”
李琮来之前,在元载等人的协助下,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早已将要说的话准备得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
当他站在李隆基面前时,毫不犹豫地像背书一样,将精心准备的说辞一股脑儿地抛了出来:“回禀父皇!儿臣请求前往潼关,并非是为了争夺功劳,实在是因为鲜于仲通乃是杨国忠所举荐的人啊!而杨相所举荐的人,恐怕难以担当如此重任啊!”
他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卖了个关子,然后才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道:“三年前的南诏之战,那鲜于仲通竟然惨败于南诏这样的小国……”
李隆基听到这里,不禁再次愣住了,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迅速地瞥了一眼坐在一旁、满脸怒容的杨国忠。
“太子这是什么意思?”杨国忠见势不妙,赶忙插嘴道,“为圣上举荐贤能的文武官员,本就是我这个宰相的分内之事。”
李琮对杨国忠的话完全不以为意,他满脸不屑地看了杨国忠一眼,根本没有答话。
这一下,可把杨国忠气得七窍生烟,又羞又恼。
其实,李琮在进宫之前,元载就特意嘱咐过他,并且已经特意将他进宫欲请命去镇守潼关的消息透露给了杨国忠。
而杨国忠得到消息后,肯定会心急如焚地进宫,当着圣人的面与太子针锋相对。
元载深知杨国忠的性格和手段,他向李琮进言道:“太子殿下,依微臣之见,您在整个过程中都不要理睬杨国忠。这样一来,那个心胸狭隘、内心自卑的杨国忠必然会被气得七窍生烟,而他在圣人面前针对太子的所有阴谋诡计也都将不攻自破。”
李琮听后,觉得元载的话很有道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完全按照元载的建议去做。
果不其然,现在的情况正如元载所料,杨国忠似乎已经被气得半死不活了。
李隆基看着眼前这个他平日里很少关注的长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
他惊讶地发现,李琮竟然如此轻易地就将杨国忠气成了这副模样。
于是,李隆基饶有兴致地开口问道:“太子,你为何会认为杨国忠举荐的人守不住潼关呢?”
李琮见状,连忙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回禀父皇,儿臣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世人皆知杨国忠乃是我大唐第一奸臣。他所举荐的人,绝对不会以才德作为选拔标准,而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守住潼关这样的重要关隘呢?”
“太子信口胡诌,简直欺人太甚……”杨国忠怒发冲冠,满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他气得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与坚硬的地面撞击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李隆基,眼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圣人啊!太子殿下他不仅相貌丑陋,而且心理扭曲,这样的人怎么能担当我大唐的储君呢?这不仅会有损我大唐的威严,更会让百姓们笑话啊!恳请圣人您明察,废黜太子!”
李琮听到杨国忠的这番话,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嘴唇也失去了血色,微微颤抖着。
眼眶渐渐泛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拼命地忍住不让眼泪掉下来,但呼吸却变得越来越急促,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他的胸口,让他喘不过气来。
杨国忠的这句话犹如一把利刃,无情地直刺进李琮的心脏,将他的自尊和自信瞬间击碎。
然而,李琮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击倒,他强忍着内心的剧痛,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挺直了身子,故作镇定地看着杨国忠,嘴角泛起一抹冷笑:“杨国忠,你不但是举世无双的大奸臣,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小人!你这番话无非是想挑拨我和父皇之间的关系,好让你自己能够得宠。”
龙案后的李隆基眯起双眼,目光如炬,他的眼神在儿子和宠臣之间来回扫视着,似乎在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老皇帝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但他那锐利的目光却仿佛能够穿透人的内心。
他注意到李琮那破损的指甲,由于过度用力,指甲深深地嵌入了掌心之中,鲜血从伤口中渗出,染红了他的手掌。
然而,李琮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恭谨的跪姿,没有丝毫的退缩和动摇。
李隆基原本正坐在龙椅上,若有所思地凝视着下方二人,突然间,他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一般,猛地挺直了身子,双眼死死地盯着杨国忠,仿佛要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什么似的。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过了好一会儿,李隆基才缓缓转过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李琮,面无表情地说道:“好!朕准了,太子明日便率领三千禁军前往潼关督战。”
他的声音冰冷而又决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李琮闻言,顿时大喜,赶忙恭恭敬敬地说道:“儿臣谨遵圣人旨意。”
然而,李隆基似乎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他紧接着又说道:“但若是不能确保守住潼关,朕便毫不犹豫地废了你这个太子。”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眼中闪过一丝森然的寒光,让人不寒而栗。
李琮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涌上心头,身体猛地一颤,但他不敢有丝毫的迟疑,连忙跪地叩头,战战兢兢地说道:“儿臣定当竭尽全力,誓死守住潼关,绝不负父皇所托。”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传令兵踉踉跄跄地冲入大殿,满脸惊恐地喊道:“报——!河北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