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忆 修改于5.2
当时小美还很得意地把李岚说的话跟黎远山说了,没想到他也竟然非常认同她同学的夸奖,“你现在的字确实写的不错,都快赶上我了。”
“真的?”小美不确定的看着黎远山问道,见他笃定的神情,不觉暗自欢喜,能得到一向要求很高丈夫的夸赞,真不容易啊。
小美对李岚夸她妈妈记性好这件事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惊讶。毕竟,他们的母亲不仅记得家里每个孩子小学同学的名字,甚至连她自己所有小学同学的全名都能立刻叫出来,这没啥稀奇的。
年底的最后一天,幼儿园放假,小美只能一早带着小暄暄去行里上班。等她领着孩子走进办公大楼路过传达室时,发现窗口有自己的一封信。信封上的字迹很洒脱,寄信地址写着九原糖厂子弟学校。
她心里有些好奇,不知这封信是哪位老师写给她的,便拿起收进了挎包里。
等小美带着儿子上三楼楼进了办公室,发现大家差不多都来了,小美赶紧让暄暄跟大家打招呼。
“阿姨和叔叔们好!”
“小方,你儿子都这么大了?”
“小家伙长得还真精神,叫什么名儿?几岁了?”
一番寒暄过后,小美让暄暄拿出画本,在她的办公桌上画画。对面的张会计微笑着对暄暄说:“来,孩子,到阿姨这儿来画吧。一会儿找你妈妈来报销的人到了,她就没法办公喽。”
“不用了,去你那边也挤。”小美连忙摆摆手说。
“没关系的,反正我一会儿也要出门办事。”张会计说着已经在招呼小暄暄了。
小美见人如此热情,也不好再推辞,只得放孩子去了对面。平时会计的事情不多,要么找她拿支票外出办事,要么在楼上楼下走动一下。月底时,小美把所有账目记录整理好,再将单据交给她,她核对下账即可。
“孩子,今天怎么没去幼儿园啊?”张会计一边看着小暄暄画画,一边问道。
小美解释说:“幼儿园今天和明天放假。对了,你家孩子不是上小学么?他们今天不放假?”
“他们学校和咱一样,明天只放一天。”张会计笑着说,随后看着小暄暄刚出了一半的画称赞道:“暄暄画的真不错,这个小雪人画的是谁呀?”
小暄暄马上仰起头告诉她说:“当然是我自己啦,我两边还要画上爸爸和妈妈呢!”
“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小方,咱们中午在下面食堂会餐,你也带孩子一起去吧。”
“行里允许带孩子参加聚餐吗?”
“没事,我刚才在楼下也看到有带孩子的,今天幼儿园放假,估计中午她们都会带着孩子来。”
和张会计聊过后,小美心里踏实了许多。原来今天不只她一个带了孩子。
听说会餐后有半小时的休息时间,然后都要去六楼会议室参加文艺演出。小美有些担心,轮到他们办公室上台合唱时,暄暄会不会自己乱跑?
等张会计离开办公室之后,小美看着低头认真画画的儿子,叮嘱道:
“暄暄,下午轮到妈妈和同事上台表演时,你不能到处乱跑,不然妈妈就会被领导扣工资的。”
“好的,我不会乱跑的。”小暄暄抬起头很认真的答应道。随后又问她:
“妈妈,你们都表演什么节目啊?”
“大合唱。”
“那我能上去和你们一起唱歌吗?”小家伙一脸期待的看着她问道。这让小美没想到,忙说:
“这可不行!”
“为什么呀?”小家伙又开始固执起来,小美只好耐心地引导说:“暄暄,你们幼儿园小朋友大合唱时,有大人上台加入吗?”
小家伙想了想:“知道了,妈妈,到时候我在下面给你们加油!”
“这才乖。”看着低下头继续画画,小脸红扑扑的小家伙,小美起身走过去帮他脱下了外套。办公室的暖气很足,她想,要是家里能有这样的温度就好了。
一上午,小暄暄都挺乖。小大人一样坐在妈妈对面张会计的位置上,画一幅雪人一家三口的画,神情很是专注。
画完后,他又跑到了后阳台去“放风”,扒着铁栏杆一遍又一遍地数着楼下对面的自行车和小汽车,数得津津有味。
接着,小家伙就在办公室里来回跑动玩耍,好像不知疲倦一样。还好其他同事都不在屋里,不然小美都担心可能会吵到他们。
上午九点,大家都接到了通知,迎新餐会定在中午十一点半正式开始。十一点刚过,员工们陆续从各自的楼层下来,朝前院的食堂赶去。
小美听着不时有人下楼的动静,也赶快整理好办公桌上的东西,帮小暄暄穿好棉外套,然后自己也穿戴好领他离开了办公室。
“咦,暄暄今天也来陪你妈妈上班啦?”
在楼梯口,他们碰巧遇到正要下楼的栗副主任。
“阿姨好!”小暄暄见到她,像是遇见了老朋友一般,礼貌地打了声招呼。之前栗副主任因小美摔伤的事情去家里探望过,两人也算有了一面之缘。
“真乖,孩子今天为什么没上幼儿园呢?”栗副主任语气温和的问小美。
“幼儿园今明两天放假,他爸中午又不能回来,我只好把他带来了。”小美一边小心的牵着小暄暄的手下楼,一边向栗副主任解释道。
“我说今天怎么看到后院有孩子跑呢,小方,你记得叮嘱孩子不要乱跑,一会儿领导们会下来参加聚餐。”
“谢谢栗主任,我会注意的。”
小美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不过栗副主任的话倒让她感到轻松了不少,看来带孩子来参加这次活动也不算多大问题啊。
单位的食堂面积不是很大,不过也有普通教室的两倍大小。平常下来吃饭的员工不多,因为行长和中层领导们大都住在办公楼后面的职工宿舍,所以中午很少有人在这里就餐,食堂里的常客主要是单身年轻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