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他以为这些蒙古将领至少会撑个几天。
毕竟,历史上那个蒙古帝国多么显赫,人人公认那是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这么强大的国家,它的将领自然也非同小可。
所以,朱雄英起初对他们抱有不小的期待。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他哭笑不得。
或许,这些将领从一开始就不太信任自己。
事实的确如此。
贺冲原本就不属于蒙古的核心部队。
他和他的部下一直与蒙古本部貌合神离。
而过去蒙古连战连胜,这种矛盾才被掩盖住了。
但现在,军队遭遇挫折,这种裂痕立刻显现出来。
这三万骑兵如此,其他几万步兵更是如此。
步兵们在军中一直扮演炮灰角色,早就对蒙古帝国满腹怨言。
以前是因为蒙古太过强势,他们才不敢反抗。
而且,这些步兵本身也不是蒙古人,甚至算不上草原人。
这支十万人的步兵队伍,其实是辽国和金国灭亡后拼凑而成的。
他们对蒙古帝国本就缺乏归属感。
朱雄英认为,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
一旦被俘虏,这些降兵自然不会有任何反抗念头。
果然,一问之下,那些将领立刻交代了所有情况。
这些将领并非蒙古大军的核心人物,
但综合他们的供述,朱雄英还是得到了不少重要情报。
甚至,这些信息还能和史书上的记载相互印证。
朱雄英对当前的情况十分确定,他明白蒙古大军的粮草囤积在文州府。因此,他立即调整战略,命令部队转向文州府进发。他们很快来到盘古湖边,准备过江。
就在朱雄英准备渡江时,郭襄带着新的消息赶来。
“公子,您应该听说了吧?这段时间总有一些武林高手在咱们军队周围晃悠。”郭襄突然问道。
朱雄英愣了一下,随后点头表示知道了。他对这些武林人士的存在并不在意。毕竟,蒙古那边虽然有几个高手,但像金轮法王那样的顶尖人物已经死了。
剩下的那些人,比如杨琏真迦,武功平平,根本构不成威胁。而且这些武林人士大多籍籍无名,就算知道他们的动向也没太大意义。
如果这些人胆敢正面攻击军队,朱雄英有信心在百米外就解决他们。不过,这些蒙古高手擅长轻功,移动速度快,一旦逃走,军队也很难追击。
所以之前朱雄英并没有太关注这些高手。再说,即使他们想刺探军情,朱雄英对此也不放在心上。虽然现在大军即将渡江,但他坚信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蒙古人肯定搞不懂中央军的真实打算。
他们肯定也没想到,中央军的目标其实是袭击蒙古的粮仓。
毕竟,蒙古人自己肯定不会料到这一点。
现在,中央军已经知道了蒙古帝国粮仓的具体位置。
就算很多优秀的蒙古将领都不知道粮仓的确切地点。
就连朱雄英审问过那些蒙古将领,也没找到答案。
这些将领虽然在蒙古大军里,但属于边缘角色,根本接触不到这种核心秘密。
要知道,在古代,粮仓位置是最关键的秘密之一。
粮仓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整支军队的生死存亡。
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对峙了很久。
曹操一度陷入劣势。
朱雄英小时候读这段时觉得很奇怪:
曹操眼看快撑不住了,怎么突然就反败为胜?
袁绍那边才输了一场小仗,怎么就彻底崩溃了?
他以为写得不够真实。
后来他来到明朝,见识了真正的战争,才明白:
袁绍失败不是因为一次小败仗,而是粮仓全被端掉了。
在古代,粮食才是军队的根本。
谁掌握了粮草优势,谁就能赢。
至于士兵,其实并不太忠于将军或皇帝。
他们留在军队里主要是因为严格的军纪,逃都逃不掉。
还有就是因为没别的出路。
古代时,粮食稀缺,百姓活命不易。普通人家若想生存下去,往往不得不考虑当兵这条路。
士兵们最初入伍多因利益驱使,一旦没了好处,他们可能就会离开。因此,古代军队的军饷一直很高,这是留住士兵的好办法。毕竟,军营里有钱可拿。
但要是军饷拖欠,就容易出乱子。更危险的是粮食短缺。士兵不是傻子,没人想饿死,每天消耗的粮食量又大。一旦缺粮,恐慌立刻会在军中蔓延。就算只是怀疑粮草不足,士兵也可能逃走,怕晚一步送命。
所以,粮仓对军队来说特别关键。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就是因为粮仓被夺,才输得一塌糊涂。蒙古大军再厉害,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把粮仓藏得很隐秘,连外围将领都不知道具体位置。
朱雄英之所以知道粮仓位置,是因为他来自后世,看过相关历史书。稍加查阅,他就明白了这一时期的情况。
建康城附近的蒙古兵,他们的粮仓就在文州府里。不过,这毕竟还是《神雕侠侣》的世界,是个充满武功的地方,和现实有点不一样。
朱雄英最初也不确定粮仓是不是真的在文州府。他的初步计划是先假装攻打建康城,再派兵去文州府核实情况后,再转向进攻文州府。
但没想到,阴山大战让他抓住了不少蒙古将领。虽然这些将领不知道粮仓的具体位置,但他们手下那么多士兵,每天都有大量粮食从长江北岸运来,跟粮食打过交道的人都能猜到个大概。朱雄英把这些信息跟历史记录核对了一下,终于确认蒙古的粮仓就在文州府。
至于郭襄提到的那些蒙古高手,朱雄英本来没打算对付他们。但在盘古湖里,他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小山丘,突然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故意带一小队士兵到山丘上钓鱼,果然把那些蒙古高手引了出来。高手们以为朱雄英离开了主力部队,就悄悄潜入山丘设伏,结果中了圈套,全都被解决了。
现在,那些蒙古高手已经被彻底清理掉了。朱雄英觉得,自己的军队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临安城皇宫外面,几百名士兵正在对峙,还有些围观的百姓远远地看着。人群中最显眼的就是皇帝本人,这是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场面,因为皇帝平时深居宫中,很少与外界接触。
虽然都在一个城里,但平时根本碰不上面。连很多大臣都没见过皇帝,就连朝堂上的大官,也得是顶尖的那几十个才能常见着。这临安城里的官员成百上千,大部分人都没机会见到皇帝。
就像后来明朝那样,普通官员一辈子都未必能见到皇帝一次。现在也有电视剧让人对古代有点了解,但也容易让人误解。
朱雄英原来也觉得皇帝得天天早朝,像学生上课一样。可他成了皇子才知道,朝会其实没那么固定。
他听说古代上朝要起很早,大臣三四点就得起床,赶到宫里五六点等着。皇帝也得起早,大臣们可以趁这段时间聊事,但进宫后说话就受限制了。
历代皇帝都怕大臣抱团,特别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大臣特别不信任,更不允许他们私下走得太近。
话说回来,老朱建国之后,天下渐渐太平,就开始着手收回大臣手中的权力。
首先拿丞相开刀,干脆把丞相这个职位给废了,从此以后几百年的历史里再也没设过。
为了防止底下的人抱团搞事情,老朱一方面派锦衣卫盯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还立规矩,不让这些大臣随便私下往来,尤其是没事别聚在一起说话。
要是哪两个大臣聊天聊得稍微热络点,马上就有锦衣卫来抓人问话。
朱雄英小时候也见识过这样的事。
不过那时候他还小,手里没权,也改变不了什么。
刚到明朝时,他还是个思想单纯的爱国青年呢。
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对这些严苛的制度挺看不惯的,觉得皇帝对臣子管得太死不利于国家稳定。
当时他认为,历史上很多王朝灭亡的原因就是苛捐杂税或者统治者的问题。
后来他了解的事多了,对朝廷的运作看得也清楚了,才发现很多事情跟自己原来想的根本不一样。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后来朱雄英才明白,如果皇帝能把下面的官员牢牢掌控的话,国家就会很稳定,王朝也能快速发展。
老百姓的日子虽然谈不上特别好,但总比乱世强。
人们常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实际上,历朝历代大多数时候老百姓日子都不容易。
就算是在所谓的盛世,普通百姓的生活依旧很艰难。
比起古代,现代社会倒是让人大大舒坦了不少。
朱雄英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我的唐朝兄弟》。剧里说两个强盗跑到一个村子,把村子都控制住了。村里的里正偷偷报了官。
按理说朝廷应该派人来处理,但来的官兵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一到村里,就把最近发生的大案栽赃给那两个强盗,然后带着士兵在村里烧杀抢掠。等两个强盗好不容易把官兵赶走时,整个村子已经毁了,村民也差不多全死了。
看到这一幕,朱雄英心里很震撼。剧里还出现了个叫李白的人物,课本里学过不少关于他的诗。以前很多人以为那时候的老百姓过得挺滋润,但看了这部剧,他发现不是这样。
盛世之下也有黑暗面,甚至还有灭门惨案。那些官兵能快速赶到村子里,正是为了灭门。而且这些官兵素质很差,一进村就开始抢东西,最后还害得全村被毁。
当时朱雄英特别疑惑,在盛唐怎么会有这种事?后来他了解了更多古代历史才知道,古代和现代完全不同。
首先,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科技,很多案子就算有人犯法也查不出来,所以古代犯罪事件很多。其次,古代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也很弱,很多事情地方上自己解决不了,中央也管不到。
话说回来,皇上的权力再大,能管的事也就到县官那儿为止了。乡下到底怎么样,朝廷其实根本不清楚。
就拿古代来说吧,好多农村可乱了。就算是太平盛世,那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乡下的规矩再老派,收成再好,也不会变。
朱雄英懂这事,他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他小时候就知道,农村乱得很,打架什么的常发生。后来长大了,这种事才慢慢少了点。
但他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民不是什么好人,说不上善良。老百姓老实,是因为没本事。要是哪天他们有权了,可能比以前欺负他们的人还狠。
现在也是这样,在古代就更不用说了。朱雄英觉得唐朝的时候,农村出个强盗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朝廷对偏僻的地方控制力也不强。
不过当时他有点纳闷,为什么唐朝兵会那么坏?书上不是说他们纪律挺严的吗?
后来他进朝做事后才明白。他虽然是皇室一员,但也看到些不一样。他明白了,皇上和百姓的利益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
要论对百姓好,老朱在咱们几千年的历史上也算不错了。
老朱打小就在乡下长大,对普通老百姓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倒不是说他忘不了本,而是他深知老百姓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