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逸回神,微微一笑:\"臣在想,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公主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北方,那里,是即将到来的风暴。
庆功宴的喧嚣尚未散去,朝堂上的暗流已然涌动。
赵严府邸内,烛火摇曳,几位心腹将领与文官齐聚一堂,气氛凝重。
\"陆逸此子,绝不能留!\"兵部侍郎孙焕咬牙道,\"今日校场一战,陛下对他更加器重,若任由他将军改推行至边军,我们的利益将彻底被斩断!\"
赵严面色阴沉,手指轻叩桌案:\"军械采购、粮饷调度、边关守将任免……这些年我们经营的一切,都会被他的新军制推翻。\"
\"不如在军饷上做手脚?\"一名掌管军需的官员低声道,\"他羽林卫的军饷,我们可以拖延发放,士兵无饷必乱!\"
赵严冷笑:\"你以为陆逸是傻子?他早有防备,如今羽林卫的军饷由户部直接拨付,我们插不上手。\"
\"那就从边军下手!\"胡琏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边军将领多是我们的旧部,只要他们抵制改革,陆逸就算有陛下支持,也难以推行!\"
赵严沉吟片刻,缓缓点头:\"不错,边军才是关键。\"
三日后,皇宫大殿早朝之上,陆逸手持奏章,朗声道:\"陛下,臣拟定《军改十二条》,请陛下御览。\"
太监将奏章呈上,皇帝展开细看,眼中精光闪烁:
\"一、边军实行轮戍制,三年一调,避免将领拥兵自重;\"
\"二、军饷由户部直拨,杜绝克扣;\"
\"三、设立军功簿,战功核实后即刻封赏;\"
\"四、统一军械制式,淘汰老旧兵器;\"
……
每一条都直指军中积弊,更触动了赵严一党的根本利益!
\"陛下!\"赵严立刻出列,高声道,\"陆将军所奏虽好,但边军情况复杂,若贸然改革,恐生兵变!\"
\"哦?\"皇帝似笑非笑,\"那赵爱卿有何高见?\"
赵严拱手:\"臣以为,可先选一镇边军试行,若成效显着,再逐步推广。\"
他这一招以退为进,看似支持改革,实则拖延时间。只要边军抵制,陆逸的军改便寸步难行!
陆逸早料到赵严会有此招,淡然道:\"陛下,臣愿亲赴北部,主持边军改革。\"
皇帝满意点头:\"准奏!陆爱卿即日启程,朕赐你尚方宝剑,边关将领若敢抗命,先斩后奏!\"
赵严一党脸色骤变。
十日后,北疆重镇,朔方城的边军大营内,几名将领聚在一起,神色阴郁。
\"陆逸要来改革?笑话!\"朔方守将郑彪冷笑,\"老子在边关打了二十年仗,需要他一个毛头小子教我怎么练兵?\"
\"可他手持尚方宝剑,若我们明着对抗……\"一名副将担忧道。
郑彪眼中闪过一丝狠色:\"明着不行,那就来暗的!传令下去,全军‘操练过度’,疲惫不堪,看他如何改革!\"
当陆逸率羽林卫抵达朔方城时,迎接他的不是边军的肃整队列,而是一群东倒西歪、满脸疲惫的士兵。
\"陆将军见谅,\"郑彪假意赔笑,\"近日北狄游骑频繁袭扰,兄弟们日夜戒备,实在无力接受新式训练。\"
陆逸目光扫过这群\"疲惫之师\",嘴角微扬:\"郑将军辛苦了。既然如此,本将也不强求。\"
郑彪心中一喜,以为陆逸退缩了。
谁知陆逸下一句便是:\"传令,全军休整三日,三日后,校场大比!边军与羽林卫较量,胜者赏银千两,败者……\"他目光陡然锐利,\"军棍三十!\"
郑彪脸色大变:\"这……\"
\"怎么?\"陆逸似笑非笑,\"郑将军的兵,连比试的力气都没有?\"
郑彪咬牙:\"末将领命!\"
三日后,校场上旌旗招展。
边军再不敢装疲,纷纷打起精神列阵。然而,当他们看到羽林卫的装备时,仍忍不住露出轻蔑之色。
\"轻甲?短弩?就这也能打仗?\"
\"我们边军的重甲冲锋,一个照面就能碾碎他们!\"
陆逸对议论充耳不闻,只是平静地下令:\"开始。\"
\"咚!咚!咚!\"战鼓擂响。
边军果然如郑彪计划的那样,以重甲骑兵为先锋,直冲羽林卫中军!
然而,羽林卫并未硬接,而是迅速分散成小队,以弩箭远程压制。更让边军震惊的是,羽林卫的弩箭射程竟比他们远了足足三十步!
\"怎么可能?!\"郑彪瞪大眼睛,\"他们的弩……\"
陆逸微笑。这正是他推行的\"军械标准化\"成果,羽林卫的弩全部采用精铁锻造,弓弦以特殊工艺处理,射程与威力远超边军的旧式弩。
边军骑兵冲锋受阻,阵型渐乱。而羽林卫的小队却如幽灵般穿插迂回,不断骚扰边军侧翼。
\"变阵!\"郑彪怒吼,\"步兵压上!\"
边军步兵持盾推进,试图逼羽林卫正面决战。然而,羽林卫的轻甲此时展现了优势——他们行动迅捷,边军根本追不上!
战至午时,边军已气喘吁吁,而羽林卫仍精神抖擞。
\"差不多了。\"陆逸抬手示意,\"收官。\"
号角声响起,羽林卫突然集结成锋矢阵型,直插边军帅旗所在!
郑彪慌忙调兵回防,却为时已晚。羽林卫一队精锐已突破防线,夺下帅旗!
全场寂静,边军士兵们呆呆地看着这一幕,难以接受自己竟被人数相当的羽林卫彻底击败。
陆逸走上高台,目光扫过众将士:\"今日之败,非战之罪,而是军制之弊!\"
他声音铿锵:\"边军兄弟们的勇武,本将毫不怀疑。但你们的重甲已落后于时代,你们的训练仍停留在十年前!若今日是真刀真枪的战场,你们已经死了!\"
边军士兵们沉默不语,不少人面露羞愧。
郑彪脸色铁青,却无法反驳。
校场大比后,陆逸的改革势如破竹。
他亲自督导边军换装新式轻甲,淘汰老旧兵器;设立军功簿,确保赏罚分明;更推行\"识字令\",要求百夫长以上军官必须识字,以便理解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