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姐姐……嗯……那个……”我面色微红,显得有些忸怩不安,实在不太好意思直接把话说出口。就在这时,只见冰儿如同鬼魅一般轻盈地飘到我的身前,然后俯身在我的耳畔轻声低语道:“建军,这个可是一只红衣厉鬼哦!不过呢,奇怪的是它身上竟然没有丝毫煞气存在,依我看来呀,它应该从未伤害过任何人哟。”
听完冰儿这番话,我心中稍定,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她的看法。确实如她所言,如果这只厉鬼身上既无煞气,亦无戾气,那极有可能是一只心地善良、未曾作恶的善诡。于是,我略微沉思片刻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向那位姐姐解释起来:“姐姐您瞧啊,那个虎子浑身上下都弥漫着浓烈的怨气和煞气,可想而知,它的双手必定沾染过不少无辜之人的性命呐。”说罢,我又小心翼翼地抬眼观察了一下她的脸色变化,发现她神情依旧平静如水,毫无波澜。看到这一幕,我心里顿时有了底,想来这个姐姐对那鬼娃娃所犯下的罪孽定然心知肚明。紧接着,我继续说道:“而我观姐姐您周身并无半分阴煞之气,更不见半点怨气萦绕,想必您一定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吧?所以请您放心,我绝无任何恶意,而且我还是正儿八经的道家弟子呢。”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说到此处,我赶忙伸手入怀,掏出随身携带的那张珍贵符箓,并高高举起向她展示,以此示意自己绝非什么心怀不轨之徒。
我担心她对于正宗道士的含义一知半解,于是便再次详细地向她解释道:“所谓受箓的道士啊,那可是经过天地认可与鉴证的存在呢!我们身负使命,只能一心行善积德,绝不可行任何恶事。倘若违背此道,不仅会遭到天地的厌弃,就连自身所拥有的法力都会逐渐消散殆尽哦。因此呀,除非对方真是罪大恶极之人,否则我绝不会轻易动杀念将其打杀的。”
听完我的这番话后,那位女诡原本紧绷着的神情稍稍松弛了下来。只见她恭恭敬敬地向我行了一个万福礼,接着缓缓开口说道:“小女子名为唐玲儿,乃是封门村之人。自从身死之后,就一直被困于此地不得脱身。然而,我与虎子从未做过半点坏事,还望道长高抬贵手,放过我的虎子吧!”当提及到那小鬼娃虎子时,唐玲儿的神情瞬间又变得有些癫狂起来。我心里明白得很,虽说这唐玲儿本质或许并非邪恶之辈,但长期被困于这充满怨气与煞气的风门之中,不断地受到这些负面气息的侵蚀,久而久之,她的心性难免会受到影响。若继续如此下去,恐怕她最终也会如那些只知杀戮的恶鬼一般,陷入魔道而无法自拔。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纷乱的心绪平静下来,然后缓缓地张开嘴巴,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问道:“唐小姐,您是否知晓究竟是谁在此处布下了这道神秘的结界呢?还有,他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结界啊?眼下,唯有将这件事彻底弄清楚并妥善解决掉,我才有办法带领大家离开此地,并消除虎子身上那浓重的怨气和煞气,助其顺利转世投胎呐!”
当听到我说想要帮助他们实现转世投胎时,唐玲儿的脸上瞬间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或许是由于她自出生以来直至生命终结,始终都被困在这封闭的封门村中,极少与外界之人有所往来。而且,她周围所相处的皆是亲朋好友,再加上此处又与尘世隔绝,种种因素叠加之下,使得她的性格格外单纯,对于他人的言语自然也是深信不疑。因此,当听闻我愿意出手相助、帮他们完成转世轮回之事后,唐玲儿不禁喜出望外,满心欢喜地点着头,表示对我的信任。
只见她微微侧过脑袋,认真思考了片刻之后,方才缓缓开口说道:“嗯……我在世的时候曾听爷爷他们讲起过,咱们所处的这块地方乃是当年由我们老祖宗的师父——刘秉忠亲自选定的方位。而后嘛……”然而,就在她即将道出关键信息之际,我却突然情绪失控般地高声大喊,硬生生地截断了她尚未说完的话语。
“你说谁?竟然是刘秉忠!就是那位身处元朝时期的刘秉忠啊!而且还是那名玄学大家——刘秉忠呐!”唐玲儿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对我的说法极为认可。而此时的我呢,则如同被点燃的火药一般,情绪瞬间变得无比激动,整个人像是失去了控制似的,在四周疯狂地转动着身子!或许对于许多人而言,刘秉忠这个名字显得有些陌生,但要知道,在风水玄学这一领域里,他可称得上是赫赫有名、如雷贯耳啊!接下来,就让我大致给诸位讲解一番吧!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是元代初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和建筑家。?他出生于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祖籍瑞州,出身于官宦世家。?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十三岁进入元帅府做人质,十七岁成为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他对天文、地理、律历、卜筮等学问无所不精,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1238年,他辞去吏职,归隐武安山,后入全真道,拜虚照禅师为师。1242年,他被北方禅宗领袖海云禅师推荐给忽必烈,成为其重要幕僚,参与军政要务。
在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积极参与元朝的制度建设和城市规划。他建议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并主持设计了元大都(今北京)的雏形。刘秉忠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着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作品。
刘秉忠于1274年逝世,享年五十九岁。他被追赠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常山王,谥号“文正”,是元代汉人中唯一被封三公的人。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在元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元朝典章制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