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兵仗局时期一般,他依旧亲自参与,即便是繁重琐碎的体力活也不避嫌,撸起袖子就干。
起初,工匠们看到这位高官与他们同甘共苦,都紧张得手足无措,干活时格外谨慎,生怕出错惹怒上司。
然而,李伟的行为令他们十分诧异,他对待下属的态度与某位严厉的老者截然不同。
即便工匠犯错,他也只是耐心指导,多次教导未果才可能稍作呵斥,绝无其他苛责。
------------
日子久了,匠人们也慢慢适应了,知道这位李侍郎是个好官,心中满是感激。
徐勇等人因李伟每日必至,再也不敢随意责罚匠人,之前被克扣的口粮,现在也悄悄补上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匠人们逐渐习惯,在李伟面前也不似从前那般胆战心惊,饮食改善后,也没有挨打了,工作起来比以前积极多了。
韩宜可时常前来视察李伟的工作,见他确实尽职尽力,对他有了不少改观,只是李伟折腾许久,一把刀剑都未造出,他还是急得不断催促。
李伟不予理会,继续按自己的节奏行事,一切井然有序。
这些时日,韩宜可俨然成了李伟的“闹钟”,每天按时提醒他早朝,李伟无奈,便外出躲避,可老朱从中捣鬼,将他的行踪泄露给韩宜可,无论他躲到哪里,韩宜可都能找到。
最终,李伟只能接受现实,告别朝九晚十二的生活,改为天黑就寝,凌晨早起。
这天,徐勇突然来访,李伟正检查炼焦炉,双手满是污垢,用稍干净的手背擦了擦汗,身上也沾满了灰尘。
这些日子他特意备了几套粗布衣在军器局,干活时就换下官服。
徐勇瞧见他这般模样,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但随即隐去。
“侍郎大人,咱们军器局的钱粮快要告罄,我去户部支取,他们却说咱们近来花费过多,不予支取,您看该如何是好?”
李伟皱眉:“不给?有何依据?这是陛下批准的。\"
“这……他们并未明确拒绝,只是说忙不开,让我们等候。\"
“岂有此理!我等得起,陛下能等吗?哼!”李伟愤怒地甩手扔出一把小铲子,转身离去。
徐勇接住脏兮兮的铲子,嫌弃的表情浮现,赶忙递给旁边的一位工匠。
李伟换回官袍返回工部,召来了孙建和关子明这两个闲人。
孙建是真的闲散,他的差事全被李伟揽去了,而关子明还有事务在身,他是虞衡清吏司的郎中,李伟顾及不到的部门皆由他负责,屯田清吏司的姜守清更是从未打扰过李伟,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有事亦不求。
相较李伟这般亲力亲为的官员,这两人自然清闲许多。
“户部那边一直拖着不肯拨款,大家想想办法吧?”李伟率先发话,他对户部的人不熟,也不打算亲自去要钱,毕竟他在朝堂上不受文官喜欢。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这事他们早有耳闻。
徐勇之前已经多次跑到户部交涉,后来实在没辙才来找李伟商量。
毕竟军器局只是工部下面的一个小单位,不可能一有问题就劳烦侍郎大人亲自出面。
“大人,我们也曾去过户部询问,但他们总以各种借口拖延,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不如请大人亲自试试?”关子明小心翼翼地试探。
眼前这位侍郎大人可不是好惹的,前几天孙建接连被打了两次,那叫声简直传遍整个衙门。
“大人,我们确实已经尽全力了!”孙建哆哆嗦嗦地说,他已经跑了两三趟户部了。
“放肆!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要你何用!”李伟一声呵斥,吓得孙建赶紧低下头连连认错。
“再不去跑一趟,拿不回钱就等着屁股开花吧!”李伟模仿某位老者说道。
孙建听后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这事儿还得怪李伟,他得罪了满朝文武,现在这些人自然会给他添堵。
以前兵仗局由内廷管理时,李伟怎么闹都没关系,但如今到了工部,办事需要和其他部门打交道,而他与人处不来,因此处处碰壁。
李伟虽然派孙建再去户部一趟,但他自己也没闲着,直接进宫向朱元璋求助。
这种麻烦事他不想自己费心,直接找皇帝解决就行。
武英殿内,朱标正在给朱元璋看一本奏折,说:“父皇,这些标点符号已在翰林院试用了段时间,效果很好,建议尽快推广。\"
朱标提到的正是李伟不久前献上的重要发明。
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先交给翰林院的学士们测试,大家都认为不错,这才决定推行。
“嗯,你写个奏章明天早朝时呈上来,到时候我在朝堂上宣布推广。\"朱元璋点头同意。
听到这话,朱标有些惊讶:“父皇,这主意是李伟想出来的,是不是该由他来提议更合适?”
标点符号可是件大事,甚至可能流芳百世,朱标不想夺取别人的功劳。
“哼,若是你提出这个建议,群臣必然欢呼称颂,称太子英明;但如果换作那个人提出,说不定就被骂作奸邪之语了。
到时候推行起来定会遇到重重阻力。\"
朱标深知李伟在朝廷的地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听朱元璋这么讲,也只能点头附和。
终究朱元璋还是有私心,想将这美名留给长子。
“要不要跟李大人说一声?”
“不必,既然献给了咱们,怎么处理悉听尊便。\"朱元璋满不在乎地说道。
反正也不是头一回了,没什么好顾忌的。
这时,殿外值守的太监进来通报,说李伟求见。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让他进来吧。\"朱元璋淡然说道。
李伟行礼之后直奔主题:“陛下,军器局资金耗尽,向户部申请拨款遭拒,您看此事该如何解决?”
朱元璋闻言心中暗喜,正打算敲打这小子,此事正好能让他历练一番。
“这还用问?这么点小事也来烦朕?自己想办法去!”
朱元璋不耐烦地说道。
李伟一怔,嘟囔道:“那若是耽误了您所需的军器,可别怪我哦!”
“你敢!若三个月内交不出朕要的东西,朕砍了你的头!”朱元璋瞪着眼睛恶狠狠地说。
……
见他毫不在意,李伟无奈,只得自行回去想办法了。
告退出来时,他还跟朱标打了招呼,朱标露出尴尬的笑,毕竟要夺人财物,他不像父皇那样脸皮够厚。
李伟来去匆匆,回到工部后又去找薛祥。
这些军器无论如何都得造,哪怕不是为了完成朱元璋交代的任务,也是为了自己。
自从有了商会,虽然只占三成股份,但他相信今后的日子不会匮乏。
但若不发展科技,不制造这些军器,即便有钱,他也无法享受现代富豪的生活。
没有空调、暖气、洗衣机,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没有火车、汽车、飞机,这样有什么意义?过的日子还不如现代普通人的舒适!
找到薛祥后,李伟开门见山地说了情况,薛祥悠然自得地喝茶,看得李伟恨不得拔掉他的胡子。
“李侍郎莫急,做事情要从容不迫。\"
“我能不着急吗?陛下只给了我三个月期限,要是军器造不出来怎么办?”
“呵呵,李大人,很多事情不用事必躬亲。
听说你最近一直在军器局亲自操作,其实完全不必如此!”
薛祥慢条斯理地提醒道。
李伟翻了个白眼,他也不想亲力亲为,但那些工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尽管他已经详细讲解过制作方法,实际操作时仍会遇到不少问题,若不亲眼盯着,那些工匠根本解决不了。
“好了,薛尚书,我是在跟你谈经费的事呢,你到底有没有办法?”李伟催促道。
“李大人,做官嘛,有时得学会与人同流合污,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要维持好的。\"
“怎么维持?”
薛祥愣了一下,这还需要我教你?
思索片刻后说道:“官场有它的规矩吧?”
“什么规矩?”
“……”薛祥无言以对:“听说过‘投石问路’吗?”
“没听说过。\"
“或者‘抛砖引玉’?”
“……”
李伟低头沉思片刻,突然明白过来:“哦,他们是想收回扣,你是要我贿赂他们?”
薛祥脸色大变,急忙连声否认:“不是我,我没这个意思,你别乱猜!”
李伟满不在乎地说:“没事,这里又没有外人。\"
想起朱老板的监控器,他又补充道:“我们只是聊聊而已,不会真的去做,薛大人放宽心。\"
------------
薛祥阴沉着脸瞪了他一眼,心想以后跟这小子说话得小心点,别掉进他的陷阱。
“还有什么事吗?没事的话赶紧走,我还有一堆公文没处理完呢。\"薛祥不耐烦地赶人。
“哦,没事了,那我先回去了。\"
李伟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了话,尴尬地点点头表示歉意,然后离开了薛祥的办公室。
回到自己的住处,没多久,刚从户部回来汇报情况的孙建也来找他,结果自然毫无进展。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要你有什么用!”
李伟严厉地训斥道,颇有几分昔日某位老前辈的风采。
孙建低眉顺眼地站着,一脸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