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时,密室的门突然被推开,龙五那张惯常冷静的脸露了出来,对朱英说:“少爷,那个老头来找您。”
“嗯?”
朱英略微蹙眉,随之无奈苦笑。
他心里明白,肯定是那位老人又利用锦衣卫监视了他的行动。
\"知道了。”
朱英轻点下头。
而后从座椅缓缓起身,径直走向门口。
那掌柜见状想上前相送。
朱英没回头只是冷冷地吐出一句:
“不必了,你留在这好好思索往后之路,这也是我最后一次给予你的忠告。”
话落,朱英随着龙五大踏步离去,将那满目惊慌失措的掌柜单独留在原地。
从密室走出,经过走廊来到永祥钱庄的前堂时,第一眼就瞧见朱元璋悠然坐在椅子上品茶,身后蓝玉为其按摩肩膀的场景。
无论衣饰如何朴素简单,朱元璋那种威势仍旧掩盖不住,于人群中宛如鹤立鸡群,光芒耀眼夺目。
迅速走上前去到朱元璋身边站定。
蓝玉第一时间察觉脚步声,迅速转头。
一看清来人是朱英,当即展露出一个他认为最友好的笑容,只可惜最终还是显现出一种怪异的感觉。
这笑容落在朱英眼里显得相当别扭,犹如猪八戒无论如何努力,都终究无法变成学识渊博的学生。
门外响起敲门声,龙五被辣得满脸通红,起身去开门。
两名壮汉站在门外,看见龙五严肃的表情,略带几分异样,对视一眼后问道:“请问这里是朱英朱公子的住处吗?”
龙五点头,目光微微一凛,“二位是?”
那两人似乎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拱手道:“我二人乃是从北方赶来,受人之托,有要事寻朱公子。
还望通报一声。”
屋内,正围着火炉吃火锅的几人听见外面的对话,朱元璋放下筷子,笑着看向朱英:“英小子,又有麻烦上门了?”
朱英懒洋洋地擦擦嘴,耸肩道:“还能有什么好事?不过既然人家千里迢迢赶到这儿,总不能拒之门外吧。”
他起身走出屋外,看着门前站着的两人,抱拳笑道:“在下正是朱英,不知两位来自北方的朋友所为何来?若无恶意,在这大雪天气,何不进屋喝口热汤暖暖身子?”
两人面露喜色,又互相使了个眼色,才其中一个拱手道:“多谢朱公子,我们的确有些消息必须当面说清楚,只希望朱公子听了之后,能够给我们指条明路。”
朱英闻言一笑,请他们进门,同时转头吩咐龙五再加点食材和汤底,随后带着几人重新回到炉火旁落座。
火锅重新沸腾起来,雪越下越大,屋檐下的世界渐渐陷入一片寂静与安详……
\"我等是来拜访朱老爷的。
\"
\"请进。
\"得知是来找老朱头,龙五立刻让出路来。
那两人抱拳一笑以示谢意,便迈步走入院子。
举目一望,就看见朱元璋正坐在屋檐下,大快朵颐地吃着毛肚。
二人内心惶恐不已,不由自主地上前准备下跪行礼。
这时蓝玉赶忙开口阻止他们的动作:\"你们来了?过来,见过英公子。
\"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瞪得像铜铃般的大眼注视着他们,那其中警告的意思非常明显。
朱元璋也随之转过身来,目光落在他们身上。
那眼神虽然平静,却带着一股让人不由得感到恐惧的威严。
这使二人顿时回过神,记起郑有伦之前对他们的告诫。
他们快步向前,走到朱元璋面前弯腰拱手道:\"大人。
\"
\"嗯。
\"朱元璋轻轻点头,指着朱英说道:\"过来,拜见你们的英公子,从今日起,你们就是他的手下人了。
\"
听到这话,二人连忙转身看向朱英,躬身拱手道:\"小人盛庸(铁铉)参见英公子,今后定当为公子效死命!\"
朱英闻言后,颇为诧异地盯着他们。
盛庸、铁铉,若是对前世大明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对这两个名字绝不会陌生。
在前世,朱元璋虽已是花甲之年还未离世,然而他的皇太子朱标却不幸先行离去。
朱标不仅是他几十年辛苦培养的心血,更是原定继承明朝帝位的皇子。
可随着朱标的猝然离世,明朝未来的皇帝人选又需要重新决定。
经过考虑,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将他确立为皇太孙。
等到朱元璋撒手人寰,朱允炆即位成帝。
而这位年轻气盛的君王,对自己的几位手握重兵的叔父藩王们颇为不忿,决定采纳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建议,施行削藩政策。
于是陆续削减了许多明朝亲王如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的爵位,甚至导致湘王朱柏自焚于宫室而亡。
继而朱允炆将目标指向位于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棣先是忍耐不动,随后决然兴兵反抗,号称遵照太祖朱元璋遗旨,清君侧,奉天靖难!
于是双方战火燃起,此战被记载为靖难之役。
朱允炆这边最为倚重的两员将领,并非后来名声不大的曹国公李景隆,也不是其他的功臣后裔武将,
正是眼前的铁铉和盛庸二人。
朱棣幼时习武从军,相继跟随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等诸多明朝杰出军事统领东征西讨,
一身征战经验可谓极为丰富。
但是在靖难之役初期,即便如此身经百战的他也连续数次败在这两位手下。
若不是碍于朱允炆的旨意——不得伤及王叔性命,恐怕朱棣早已被擒获送返应天府,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的永乐盛世。
尽管这些都是日后的事情,但毫无疑问的是,铁铉与盛庸二人卓越的带兵指挥能力。
只不过一开始同为战友的他们,之后却各自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盛庸投靠了朱棣,而铁铉选择坚守信念,即使被迫割肉吞食自己血淋漓的皮肉也绝不投降,并留下名言:
“忠臣孝子的肉又岂会不好吞咽?”
最终还是被朱棣下令施以凌迟之刑处决。
而现在,这二人竟然站在自己的面前,甘愿臣服于己?
想到这里,朱英内心欢喜雀跃,站起身扶起两人,面带微笑道:
“不必如此客气,你们皆是我大明军中的佼佼者,守护百姓平安的勇士。
这份敬意,我尚且不敢承当,至少此刻还不配。”
话音刚落,盛庸与铁铉皆感觉如雷贯顶,抬头望着朱英,眼眶竟泛起泪花。
勇士?何曾几时,他们能想象到今日会被誉为勇士。
在士人眼里,他们是粗俗不堪的武夫丘八;在民众口里,他们是半匪性质的兵勇。
沙场上,他们随时可能捐躯,可名字从未能留在史册上,不过是些无声无名的战士。
王侯将相,岂有生来贵种!
此言曾经点燃了多少青年热血的梦想,期盼青云直上、留名青史。
然而最终,他们都变成了疆场上的累累白骨,仅仅沦为达官贵人的刀锋和垫脚石。
然而今日,朱英竟然称其为勇士!
要知道朱英可是能够与洪武陛下同席之人,权势无匹。
即便这只是朱英随性而言,用以笼络人心也罢。
此时此刻,即便是他直言不讳地说道:“我这是为了收买你们的心。”
盛庸与铁铉仍旧心悦诚服,感动莫名。
无需赘述,二人竭力抗拒朱英伸出搀扶的手,再次深深施礼说道:
“盛庸愿为公子赴死!”
“铁铉愿为公子献身!”
瞧见这一幕,一旁的朱元璋和蓝玉都露出会心的笑意。
朱英苦笑一声说道:
“得得得,你们爱怎样就怎样吧。
不过能否稍顾全一下我的面子,先站起身呢?这样反让我显得不够谦逊下士了。”
听闻此言,盛庸、铁铉两人略显错愕。
细看朱英年轻略稚嫩的脸庞上透着真诚的眼神。
心中波澜,随之不再多礼,任由朱英拉拽着站起。
\"这就对喽,总归要给我一点体面嘛。”
朱英笑着拍了拍他们的肩膀。
随即又指向那热气蒸腾的火锅说道:
“如此寒天,不如一块吃点东西暖暖肚皮?”
二人顿觉一阵惶恐,急忙挥手拒绝:
“小的们不敢,实在不敢。”
要知道,那一旁享用美食之人身份非凡。
蓝玉虽然也是上司,但由于军队风气开放,自己二将亦可以与其并肩而食尚在情理之中。
但还有更为尊贵的当今圣驾,开国君主朱元璋洪武皇帝!
纵然他们有一千个胆子,也不敢与皇帝同席共食。
朱英看着他们为难的模样,再瞧向朱元璋。
明白他们是出自肺腑之言,就算硬逼迫他们坐下来进食,想必也只是恭敬异常,不敢动筷子,如此雪中围炉的好兴致就会大打折扣了。
思前想后,朱英只能说道:
“那就不强求你们了,下次若有缘再专门招待一顿。”
两人立即低头深谢。
这时,从一开始就在闷头吃喝的朱元璋开了金口:
“蓝小子,把兵符交给英儿吧。”
随后蓝玉起身,掏出怀中的玉质虎符递给了朱英。
\"公子。”
朱英清楚,这便是调兵的凭证了,双手接过。
顿时,身后单膝跪地的盛庸和铁铉齐声高声道:
“属下原为虎贲卫镇抚使盛庸,拜见将军!”
“属下原系龙骧卫副千户铁铉,参见将军!”
在古时军规里,持有兵符者便是统军大帅。
朱英怔了一下,回过身来望向他们二人。
过了许久,朱英才恍然明白,老朱头这不仅仅是赐予了他三千精锐护卫,更是悄然赋予了他实质上的将军之职,只不过表面上并未明示。
但这就已经足够,空有其名无实无益,实权在握才是关键。
\"起身吧。”
朱英淡然开口。
此刻无需再玩礼贤下士、笼络人心的把戏,在军中规矩就是规矩,务必严格遵守。
\"多谢将军!”
“多谢将军!”
盛庸与铁铉回应后站起身来。
朱英没有多言,转身面向正带着平和笑容注视着自己的朱元璋,问道:
“老朱头,这样真的没事儿吗?”
“哈哈,哪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就安心收下便是。”
朱元璋显得毫不在意。
心底却思忖,这一块虎符又算得了什么?
乖孙儿啊,我的优秀圣孙,你爷爷日后要交给你的,可是那广袤的大明天下,无边的江山啊!
应天城外,九华山脚下。
朱英策马而立,目视前方,眼神炯炯有神。
眼前,旌旗招展,战马长嘶,士兵雄壮,整个军阵杀气腾腾。
三千名明朝最为勇悍精锐的将士屹立不动,哪怕雪花纷纷扬扬洒落于肩头,也仍旧保持笔直挺立,尽显强军风貌。
盛庸与铁铉二人身披明光重甲,站立于军队最前端面向朱英。
二人互望一眼,随后深吸一口气,迈出步伐齐声道:
“请将军出示虎符!”
朱英未加犹豫,从怀中取出朱元璋交给他的那块玉质虎符,高高举起。
盛庸与铁铉恭敬上前,细细查看。
而后,盛庸从自己怀中另拿出一块虎符。
两块虎符合二为一,分毫不差。
当下,盛庸与铁铉单膝跪地,举高手中虎符大声宣告:
“虎符验明无误,属下拜见将军!”
身后三千精锐将士随之扯开嗓子齐呼:
“将军威武!将军威武!将军威武!”
朱英将虎符从盛庸手中取回,纳入怀中。
耳畔响起如雷鸣般的呼声,震动天地,在九华山脚久久回荡。
他面容渐渐庄重,举起右手猛地击打在心口,放声大喝:
“大明威武!”
顷刻之间,三千将士效仿朱英,皆右手重捶带甲胸膛,震声齐喊:
“将军威武!”
“大明威武!”
朱英再度大喝。
\"将军威武!”
“大明威武!”
远处一小山丘之上,朱元璋与蓝玉并辔远观。
\"哈哈,这小子倒也争气,瞧着还真有点儿将军模样。”
朱元璋含笑说道。
\"那当然,毕竟乃是您的嫡皇长孙,自然非同寻常。”
蓝玉附和道。
听闻此言,朱元璋甚是满意地点点头。
奉承他自己也许会弄巧成拙,但若您对朱标与朱英,他的嫡子嫡孙说三道四,那就请您继续,越多越好。
人老嘛,总是盼着子孙有出息,并得到他人的赞美认可,这是人之常情,就算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
可片刻之后,朱元璋脸上的笑意逐渐隐去,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朕可以接受他懂得军事,颇具将领风范,但他绝不能真的出征沙场打仗。”
蓝玉心中一惊,顿时明白皇帝是在对自己敲警钟。
他深知朱元璋由于早年经历的缘故,对于亲情尤其重视。
通常来说父亲靠马上夺来的天下,至少儿子也得亲身参与几次战斗。
但朱元璋情况特殊,他精心培养的太子朱标就从未经历过战场磨砺。
他深信,自己当年经历的诸多困苦,皆是为了换得后世子孙免于同样磨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