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女营,
洪天娇、傅善祥和萧有和三人又讨论了许久,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西沉。
当大家聊起天京事变时,烛火摇曳间,傅善祥的目光渐渐迷离,她的思绪飘回到过去。那时的她,凭借出众才学崭露头角,被东王杨秀清看中,本以为能大展宏图,却不想被卷入权力的旋涡,被划为东王党。从此,猜忌与危险如影随形,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在那黑暗的日子里,是萧有和的母亲洪宣娇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的世界。洪宣娇偶然得知她的困境,不避忌讳,不时的来安慰她。每一次见面,洪宣娇坚定的眼神和温暖的话语,都让傅善祥重新燃起希望。天京事变后,洪宣娇四处打听自己的消息,当得知自己被北王韦昌辉抓捕入狱后,便试图找到解救傅善祥的办法,那些默默的努力和付出,傅善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回忆起这些,傅善祥眼眶微微泛红。她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在为东王做事期间,我知晓了一条通往天京城外的地道。或许,我们可以借此突围。”众人听闻,眼中皆燃起希望之火。
原来,东王在辅政时就已经感觉到了天王的不信任,命人悄悄的在东王府内开挖了一条通向东城外的地道。由于天京事变爆发突然,这条地道还没有挖通,东王就被北王杀害了。大家一阵唏嘘。萧有和考虑这条地道倒是为突围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但挖地道需要人手,光靠自己几个人是不现实的,他便建议洪天娇和傅善祥一起去找忠王商议。
三人一合计,这事确实不能避开忠王,便一起联袂赶往忠王府。
忠王听到说洪天娇和傅善祥来访,大感吃惊。
当知道了地道的信息后当即决定调拨人手挖通地道,他决定在朝堂上禀明幼天王,一来表明突围的希望很大,二来争取得到幼天王的支持。
然而,沈真人却另有打算。他一心想将太平天国众人留下,作为送给曾国荃的投名状。当他得知这条密道后,立刻找来陈福生,恶狠狠地说道:“想办法通知城外的清军,绝不能让他们就这么跑了!” 陈福生面露难色,但在沈真人的威逼下,只能点头应允。
于是,他们借着抵御清军攻城之名,将一封告密信射出城外,恰好落在了李昭寿手中。曾国荃收到消息后,与麾下众将紧急商议。众将一致认为,利用这条密道偷袭城内是个绝佳机会。曾国荃当机立断,组织大批人手在城东进行排查,由于人手充足,不一日,他们便在天京城城东的一处宅院发现了端倪,一挖之下,果然发现了一条通往城内的地道。
于是,曾国荃组织了一次突袭。
太平军这边,萧有和等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突围。突然,城外传来异动。萧有和心中一惊,连忙组织防御。原来,清军已通过密道潜入城内。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萧有和身先士卒,带领太平军奋勇抵抗。经过一番苦战,清军的突袭计划被成功打破。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也让利用密道突围的设想化为泡影。萧有和等人看着千疮百孔的密道,满脸无奈与不甘。
沈真人暗自得意,他的阴谋得逞,萧有和他们的突围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看上去地道突围的计划无疾而终,但萧有和等人并未气馁,因为萧有和知道历史上幼天王是在李秀成的保护下换了湘军的衣服,走城北的太平门被清军爆破的城墙缺口处逃出天京城。他们逃出城后先向东与孝陵卫的清军营垒擦肩而过,经句容下湖熟,走广德,到达了湖州。也就是说自己的策略是可行的。
回到忠王府,众人聊了几句后,话题又回到突围计划上。这次他们详细讨论了突围的安排批次。
第一批以洪天娇和李春发为前锋领女营100人和李春发部曲共计300人为前锋开路。第二批由李秀成和林绍璋领700人护佑幼天王为中军跟进。第三批安排萧有和带300人和麾下地保城退回兵卒共计400人为后队。
计议已定,各人便回营准备。
第二日一早,萧有和正在与忠王和章王讨论补充弹药之事,顺带告知昨夜关于突围的分批安排。突然有侍卫来报,清军又有大规模调动。
萧有和脸色骤变,与李秀成对视一眼,两人眼中皆是震惊与疑惑。林绍璋的眉头也再次拧起,心中不禁泛起嘀咕:这清军突如其来的调动,究竟是巧合,还是他们察觉到了什么?这对我们的突围计划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新的变数,是否会让本就艰难的突围之路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短暂的沉默后,萧有和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在图上迅速扫视,试图从复杂的局势中理出一丝头绪。李秀成和林绍璋也站起身,走到他身旁,三人紧盯着地图,陷入沉思。
“清军此举颇为蹊跷。” 萧有和率先打破沉默,手指在地图上城西的位置轻点,“若他们真想从城西进攻,如此大张旗鼓的调动,反倒像是故意让我们知晓。忠王和章王,你们帮着参详一二,依我看,这很可能是他们的障眼法。”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心里仔细梳理着各种可能性,坚信自己的判断。
李秀成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认同:“幼西王所言极是。清军向来狡猾,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只是,他们若不是主攻城西,那真正的目标会是何处?”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不停地在脑海中回想清军以往的作战风格和习惯,试图从中找到线索。
林绍璋摸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会不会是声东击西?故意在城西制造声势,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实则从其他方向发动攻击,比如东边的几个城门。” 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也没底,只是觉得目前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萧有和的目光顺着地图上的各个城门移动,最后停留在城北太平门的位置。他眼神坚定说道:“二位王爷,我有个想法,你们看看说得可对。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清军的主攻方向很可能还是城北太平门。”
他在心里已经反复推演了这个可能性,觉得从地形、清军的作战习惯等方面来看,这个推测是最合理的,而且历史上清军确实是从太平门一侧的城墙突破的。
李秀成因先听过萧有和的想法,对这一判断也很认同。而林绍璋则看向他,眼中充满期待。萧有和接着说道:“清军此前在东门采用穴攻之法,虽地道意外坍塌,但他们想必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有效的攻城手段。城北太平门地势相对开阔,最重要的是地保城丢失后挖掘地道的距离更近,加上清军得以架炮掩护挖掘行动,便于大规模挖掘地道,而且此处城墙一旦被炸开,清军可以直接攻击天王府,对天京的防御将是致命打击。”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李秀成和林绍璋的表情。
就在这时,又一名亲卫匆匆走进来,报告道:“王爷们,清军停止了向城西的调动,似乎又恢复了之前的部署。”
“看来,他们这番举动只不过是在迷惑我们。”林绍璋说。萧有和也冷笑一声:“果然不出所料。清军这是在故弄玄虚,企图扰乱我们的判断。不过,他们的小把戏,瞒不过我们。”
李秀成皱眉道:“可若清军真的主攻太平门,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也是章王来前他提出的,此时他的心中更是充满了忧虑,想到天京城一旦被攻破的后果,不禁感到一阵寒意。章王还在消化得知的突围安排以及萧有和的推测,没有吱声。
萧有和神色凝重,说道:“我们必须在城内留下一支预备队,一旦城北发生变故,立即由忠王护卫着幼天王等人,按计划趁乱从城北方向冲出去。”他看向忠王和章王,希望他们支持。
反应过来的林绍璋补充道:“为了增加突围的成功率,我建议可以让突围的将士换上清军的服饰,这样突围能更加保险,在混乱中不易被清军察觉。”
萧有和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说道:“只是,我们还需进一步商讨突围的具体路线,确保万无一失。”
众人重新落座,再次围绕着突围路线及可能的风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萧有和详细阐述了自己心中的计划,指出从城北突围后,可沿着赖汉英发现的一条隐秘小路转移,那条山间的小道向东南方向有一片茂密的山林,便于隐藏行踪。
李秀成迅速在脑袋里勾画出来那条小路,点头表示计划可行,并提出,突围过程中,应安排小股部队在其他城门制造动静,分散清军的注意力。
林绍璋也建议,要提前与城外可能存在的太平军余部取得联系,以便在突围后能得到接应。
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众人逐渐完善了突围计划。然而,当谈到殿后人选时,忠王李秀成却犯了难。李秀成深知,殿后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需要面对清军的猛烈追击,稍有不慎就会性命不保。而在座的众人中,萧有和不仅智谋过人,而且近来在军中颇具威望,若由他垫后,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但李秀成实在惜才,此时想让李春发和他对调,不想让萧有和涉险。
犹豫再三,他缓缓说道:“诸位,殿后之人责任重大,关乎此次突围的成败。我认为,幼西王萧有和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我实在不忍心让幼西王去冒这个险。”
林绍璋也面露难色,他明白李秀成的顾虑,萧有和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此时,却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天京城内缺人才啊!
萧有和看着李秀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站起身,目光坚定地说道:“忠王,我明白您的苦心。但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为了天国的未来,为了无数将士和百姓的生命,我愿意承担殿后的重任。” 李秀成看着萧有和,眼中满是欣慰与不舍:“幼西王,你这份勇气和担当,让老夫深感敬佩。只是……这实在太危险了。”
萧有和微微一笑:“忠王不必担忧,我有信心完成任务。而且,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突出重围,为天国保留一线生机。” 林绍璋也站起身,说道:“既然幼西王心意已决,我们也不必再犹豫。相信幼西王定能带领殿后部队,为我们争取足够的时间突围。” 李秀成无奈地点点头,拍了拍萧有和的肩膀说道:“好吧,既然如此,幼西王,殿后之事就拜托你了。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千万不可逞强。” 萧有和拱手道:“忠王放心,我定不负所托。”
众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地图,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确保突围计划没有疏漏。萧有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对李秀成说道:“忠王,我们虽然已经确定了突围路线和计划,但突围路上对于清军可能设下的埋伏,还需格外小心。”
李秀成点头道:“幼西王所言极是。清军狡诈多端,在我们突围的路线必定会有重重障碍。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经过一番紧张而又周密的研究与激烈的讨论,众人的思维在这激烈的碰撞中逐渐达成了一致。但他们的突围能够成功吗?即使成功突围了,李秀成又是否能领会到萧有和的提醒逃脱被乡民出卖,兵败身死的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