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溪月推着板车到了晒粮场,唐家人已经在晒粮场的一角按顺序放好板车,中间还给她留了位置。
她加快脚步,把板车推到空位上放好,环视一周。
整个晒粮场已经站满了人,村长在前头,正在跟族老们讨论着什么。
唐丰成也在讨论的人群里面,他是大河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两年前还考中了童生。
大河村的人,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读书都非常推崇。对他们来说,能读书的人都聪明,读书人的话错不了。
所以昨天唐丰成打探到要逃荒的消息后直接回村跟村长说,村长便火急火燎地敲锣开会,不带一点犹豫。
大河村大部分的人家都姓唐,据说是一百多年前两个姓唐的堂兄弟逃难来到此处,见此处有山有河,适合生活,便决定定居。
百十年繁衍下来,堂兄那一支枝繁叶茂,拥有着杀猪手艺的堂弟一支却代代单传。又逐渐搬来几户外姓人,形成了今天的大河村。
所以大河村全部唐姓人都是沾亲带故的,在这个宗族意识特别强的古代,这样的村子非常团结。
在村长通知逃荒后,全村二十几户人家一致决定一起走。
这会人已经差不多来齐了,只剩下离晒粮场比较远的几家还在往这边赶。
唐溪月打量着其他人,大部分人家里都推着一辆或几辆双轮板车,板车上装着满满当当的粮食和杂物。
有些板车上的粮食袋子就这样大喇喇裸露在外面,有些跟唐家一样,用铺盖等杂物遮掩一二。
村里比较穷的几户人家,只推着跟唐溪月一样的独轮车,车上也能看见一两个粮食袋子。
虽说连年干旱,但是大河村的大河今年才开始断流。就算再穷苦的人家,只要不懒惰,勤快点挑水浇地,总能收获一些粮食。
精打细算着吃,日子也比其他没有河流的村里好过得多。
在唐溪月打量其他人的时候,其他人也在打量唐家人。
村里人虽说都能猜到唐家比村里一般人都富裕,毕竟唐家人是出了名的力气大,能干,就连才11岁的唐星月都比半大小子强。
但平时大家都把粮食银钱藏得严严实实的,如今看到唐家大大小小七辆车上全部堆得满满的,虽然看不到粮食袋子,村里人对唐家的富裕还是有了更深的了解。
唐家旁边是赵大娘一家,赵大娘是村里的包打听,人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打听别人的事,连村里的狗什么时候生崽都能问上几句。
她看着唐家一串的板车,那颗好打听的心就激动起来了,环顾一圈,挑上了吴兰兰。
“丰收家的,你们这车上堆得这么高,肯定有不少粮食吧?”她声音不是很大,脸上一副八卦的神色。
周围的人也听到了,或悄悄竖起耳朵偷听,或跟赵大娘一样目光炯炯盯着吴兰兰。
吴兰兰一脸憨厚,刚要回答赵大娘,想到婆婆平时教导的财不露白的话,又咽了回去。想扯个幌子搪塞过去,但这真不是自己擅长的,嘴巴张张合合憋不出一个字。
唐明月刚好过来找她娘,见状出口替吴兰兰解围。
“赵奶奶说笑了,村里人谁不知道我们家人多,又能吃,我家奶天天都愁粮食不够吃呢。这几年地里收成又不好,哪里能剩下多少粮食。\"
\"车上的都是家里杂七杂八的东西,我们舍不得扔,想着家里人力气大便都带上了。就连冬天的厚棉被和平时囤着给老牛吃的干草都拉上了,所以才堆得那么高。”
唐明月拉着吴兰兰的手安抚着摸了摸,接着道:“哪里像您家,大柱叔和二柱叔都是能干的,三辆板车上堆的都是粮食。日后指不定我家还得向您借粮食呢。”
唐明月不仅干活利索,嘴皮子更是厉害,三言两语便将矛头指向赵大娘家的粮食。
周围的人听着很有道理,唐家虽然有七辆车,但车上能看见的都是铺盖和干草等东西,一个粮食袋子也没见到。
赵大娘家就不一样,三辆板车上粮食袋子堆得比人高,由赵大娘的老伴和两个儿子推着。她跟其他两个儿媳妇则是挑着其他杂物,两个八九岁的孙子身上也背着一个小包袱。
赵大娘听到唐明月夸她两儿子能干,刚想谦虚几句,就被接下来借粮的话给噎住,她讪讪笑道:“哪里哪里,我家粮食也吃紧呢。”
边说边朝着大孙子走去,“不跟你们聊了,我家大孙子找我。”
笑话,这事可不能应,这年头粮食就是生命,怎么能轻易就许诺借给别人家呢。
吴兰兰见赵大娘走了才松了一口气,还好女儿过来了。
唐溪月在旁边暗暗学习,自己跟原主都一样,是个嘴笨的,跟熟悉的人交流没有问题,但碰到像赵大娘这样子的,怕是也只能跟大伯娘一样手足无措。
说话期间又有几户人家或推着板车或挑着东西过来,唐溪月的目光落在一个清隽的少年郎身上。
少年十五六岁的年纪,身高跟唐溪月差不多,一米七出头,但是因为身体比较瘦削,看上去比唐溪月高一点。
少年费劲地推着独轮板车,兴许是太过用力,那张因为常年大小病不断而显得苍白的脸上浮现淡淡的红晕,竟然比原主记忆中的更加好看。
唐溪月翻看原主记忆时就对这个少年郎印象深刻,没办法,好看的人总是能让人多看几眼的。
唐家人也好看,但是少年郎的好看跟唐家人的不一样。唐家人脸长得不错,配上强壮的身体,给人一种很健康,充满力量的美。少年郎则相反,是能激起人保护欲的美。
少年郎叫陆锦安,是大河村为数不多外姓人,家里只有他和娘亲胡寡妇。胡寡妇也是个体弱多病的,所以两人现在才赶到晒粮场。
“锦安哥哥来了,这里这里!”唐长湖一脸欣喜,跑着过去帮陆锦安推车。
陆锦安没有拒绝唐长湖的帮忙,虽说两人差了八岁,但经常一起挖野菜,唐长湖时常缠着陆锦安学认字,两人算得上亦师亦友。
唐长湖帮着陆锦安把车推到自家对面,就迫不及待缠着他要认新的字。
“锦安哥哥,你昨天教给我的几个字我已经记牢了,再教我几个呗。”小屁孩叽叽喳喳围着陆锦安说个不停,显然很喜欢他。
少年郎跟陈桂花等人打了声招呼就被唐长湖拉到板车旁边蹲下来比比划划去了,胡寡妇这时候才跟了上来,对着陈桂花笑了笑。
村长那边早就商量好逃荒路线,唐小叔也回到了板车旁。
村长跟族老在各家跟前走过一圈,确定人都到齐了就又回到最前面。
村长拿起铜锣轻轻敲了一下,众人目光都转向村长。
“人都到齐了,出发吧。”没有多余的话,村长直接宣布出发。
众人窸窸窣窣动作起来,有车的推车,没车的或挑或背着行李,跟着村长往村口走。唐溪月家走在最后面,前面是胡寡妇和陆锦安。
大河村整整201个人,在今天,离开了故乡,走上漫漫逃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