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今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了。
现在的父皇正在盛怒之下,无论谁劝说都是徒劳。
朱标拾起地上的奏疏,放回朱元璋桌案,略作迟疑,试探着说道:“父皇,孩儿觉得,《救荒本草》或许值得一试。”
“前些日子寿州府闹了水灾,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若此书真有效,或许能救不少人。”
“孩儿以为,眼下救人要紧。可否让五弟备上几份,送往寿州府?”
“给百姓更多谋生的机会。”
“只是关于夏白参与编纂一事,孩儿认为该有所删改。”
朱元璋眉眼一沉,稍作思索后点头道:“此事你去处理吧,老五指望不上了。”
“千万别让我气死。”
朱标苦笑着退下,不敢多言。
最近接*生诸多事,父皇受了不少委屈,又被老五这般背后使坏,换了别人,早不知死多少回了。
朱标拱手告退时,还特地叮嘱传话的宦官,让他们行事注意分寸,莫要真的伤了老五。
经过这些事,朱元璋全无兴致,径直离开大殿。
他往武英殿而去,命御厨提前备好膳食,打算在那里见见汤和。
朝中大臣虽多,如今他只信任这一个老友。
别的人,皆不足信。
没过多久,朱元璋并未等待太久,待东方初升,汤和便快步赶来武英殿,神色急切。
入殿后,汤和毕恭毕敬地行礼,不敢有丝毫失仪,待得到朱元璋许可后,才缓缓靠近。
“臣汤和叩见陛下。”
————
武英殿偏殿里,朱元璋早已摆好酒菜。
看见汤和到来,忙伸手示意他坐下。
汤和望着眼前的美酒佳肴,心中微动,笑道:“陛下果然最懂我,知道我爱喝烧酒,可惜家中那帮小子不让,今天总算能在陛下这儿痛饮一场了。”
朱元璋也笑着道:“自家兄弟,还有什么不懂的?知道你嘴馋,这不是特意召你来嘛。”
“来,坐下来,咱们好久没一起喝酒了。”
汤和感叹道:“确实有一段时日了。”
朱元璋端起一杯酒递给汤和,直截了当地说道:“今天请你来,除了请你喝酒,还有一件事想让你帮忙出出主意。”
汤和谦逊地接过酒杯,不动声色地问:“陛下似乎有什么困扰?”
朱元璋点点头,眯着眼睛,目光中透出一丝冷峻,又带着些许无奈。
他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口气喝完,擦了擦嘴角,说道:“老四,你知道我的性格。”
“我向来看不上那些读书人。”
“自从我们起兵以来,被他们坑害了多少次?多少次差点命悬一线?又有多少次险些丧命于他们的阴谋之中。”
“不过这一次有点不一样。”
“这次科举里有个人,名叫夏白。”
汤和半坐着听朱元璋说话,毕恭毕敬地保持着姿态。
朱元璋说:“这个夏白脾气很大,比我还要狂妄,目中无人,在考卷上对我肆意批评。”
“把我从头到脚批了个遍,我心里对他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当场把他撕碎。”
“但这家伙确实有些本事。”
看到朱元璋的酒杯空了,汤和赶紧站起来给他添满,然后又坐下来,继续认真聆听。
朱元璋接着说道:“当初他在试卷上写到,这世上有一种亩产千斤的粮食,还有一种日行千里的铁马,我当时根本不相信,觉得这些都是假的。”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家伙真的搞出来了,还告诉我,这种高产粮食世上不只一种,只是都被禁止传入大明。”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阴沉。
对于这个消息,直到现在,朱元璋依然感到不安和介怀。
汤和脸色微变,说道:“陛下,此话当真?世上真有这样的粮食?”
朱元璋点点头,叹了口气:“我能骗你吗?”
“确实有。”
“我是亲眼见到的。”
“我当时也不相信,还特地让户部官员计算了一下,结果发现一亩地的产量竟然超过了千斤。”
“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能增产一至两成的稻种和其他东西,全展示给我看了。”
“那次我真的大开眼界。”
汤和听完后,拱手道:“臣祝贺陛下,恭贺陛下,大明如今得到这些高产粮食,必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臣为大明庆贺。”
“臣为陛下庆贺。”
朱元璋将跪着的汤和扶起,语气带着几分不悦说道:“有何可贺?这些年咱们一直在防备大明的好物外流,未曾想外界也在防着我们。”
“咱们也明白,咱们能这样做,其他地方自然也能。”
“陛下还在忧心什么呢?”汤和问。
朱元璋紧握酒杯,目光冰冷,“朕想除掉夏白!”
“那就动手吧!”汤和回应。
朱元璋无奈地看着他,若真能杀,岂会拖到今日?
现在并非能杀,也不易杀。
朱元璋说道:“朕很想动手,但目前不能,朕现在需要的是掌握他所有的秘密。”
“*简单。”
“但杀了之后,隐患重重。”
“那就放过他吧。”汤和忙改口。
朱元璋饮下一口酒,微微闭目,“不过凭朕的性子,便是天王老子,只要朕想杀,绝不会犹豫。”
“只是奇怪,自这小子出现,标儿居然见到了朕的妹妹,她竟然还为这小子辩解。”
“前几日朕又听到了当年在皇觉寺的几句话,也在劝朕,昨夜出宫,又想起保儿对朕说的话。”
“朕不解。”
“为何都来劝朕?”
“这次召你前来,就是想问问四弟,这人朕真的不能杀?”
“是不是朕错了?”
朱元璋双目紧盯着汤和,渴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对朱元璋来说至关重要。
听着朱元璋的话,汤和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脸上却轻松自在,他站起身,为朱元璋斟上一杯酒。
“臣以为是陛下错了。”
朱元璋眉心一皱,脸色瞬间阴沉,显出不满。
汤和缓缓开口:“臣不知具体情况,但我信任皇后,皇后既言陛下有错,那定是陛下错了。”
“臣信皇后。”
“呵……”朱元璋拍案而起,手指点着汤和,被逗得发笑。
汤和笑着说道:“臣不管别的,反正臣只信皇后,在旁人那里如何我不知,但在臣这里,皇后从未出错。”
“既然皇后说陛下错了,那陛下便错了。”
朱元璋双眼圆睁,怒道:“朕想不明白,你是朕的兄弟,还是她的兄弟?她人都已故去,你却这般信任她。”
汤和一边饮酒,一边笑着复述先前的话:“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只相信皇后。”
朱元璋指向汤和,长叹一声:“好吧好吧,既然大家都觉得是我错了,那我也认错便是。”
“我的妹妹真是厉害,人虽然不在了,却还能影响我。”
“我要到哪里去诉苦呢?”
朱元璋双手一摊,显得无可奈何。
汤和正色说道:“陛下,当初我们起事的时候有多艰难,左右为难时全靠皇后帮忙。后来我们在外领兵作战,也是皇后在后方支撑。”
“军队一旦有状况,皇后总是四处奔波安抚人心,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若非皇后,陛下怎能如此安心征战?”
“我怎能不信皇后呢?”
朱元璋点头感慨:“是啊,我们大明,我是那太阳,而她就是月亮。”
“如今只剩下我一人。”
朱元璋神情黯然,汤和亦满含悲意。
许久。
“罢了,不说这个了。”朱元璋挥手止住话题,转而谈起别的事。
“我们可以不杀夏白。”
“只是此人野心不小,我不太愿意重用他,怕他成为第二个胡惟庸。”
“再说,这次科举,我当时正生气,一时冲动就把他从榜单上除名了,现在榜上无名,也不好直接启用他。”
“汤和,你给我分析一下。”
------------
汤和闭目浅饮,待回味过酒香才缓缓开口:“这有何难?”
“陛下是天子。”
“天子想要谁,岂不是一句话的事?”
“当年刘基他们投奔陛下时,陛下不也是直接任用了吗?”
“谁还能反对?”
听罢汤和的话,朱元璋连连摇头:“不行不行。”
“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那时我麾下文臣不多,急需人才,才直接重用了他们。”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这个夏白,我想用却又不敢用,若是绕过科举直接启用,那我设立科举岂不是形同虚设,成了玩笑?”
“不行不行。”
朱元璋摇头不止,对汤和的建议完全不采纳,他接着说:“而且你不知道,这家伙十分狂妄。”
“他并非觊觎官职,而是想做咱们大明的状元。”
“天策状元罢了。”
“这种天策之位,他能有这个念头?”
“若非我们当时忍耐,早就把他拉出去处决了,怎会容他如此嚣张?”
朱元璋冷哼一声,怒气渐盛,眼中寒光毕露。
汤和眼皮微颤,动作明显放缓,他转动眼珠,说道:“既然陛下不愿放弃科举,不如补考一次,把他的名字添进去便是。”
“这并不复杂。”
见汤和不断献计,朱元璋翻了个白眼,摇头道:“这如何可行?”
“这次科举因夏白的缘故,已成了笑柄,再来次补考,岂不是更荒唐?”
“再说,补考总得有个借口吧。”
“我们这般无端要求学子再考,岂不更令人质疑公正?况且此次科举规模不小。”
“补考,时间上也来不及。”
汤和两手一摊,苦笑道:“陛下,您这也不成,那也不妥,叫我如何出谋划策?我只是个粗人,哪里懂得这些弯弯绕绕。”
“这不是为难我吗?”
“我不管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
汤和也耍起了性子。
他拿起桌上的酒壶,大口饮尽,神情颇为愉悦满足。
喝完一壶后,还向周围的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赶紧送更多酒来,好似进宫只为捞几壶酒。
见此情形。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语气不满。
他也明白,这种问题问汤和,毫无结果。
朱元璋捻着下巴的胡须,沉思片刻,点点头道:“科举的乱局确实该整治了,也该好好梳理一番。”
“重新科举没有必要,但重新审阅试卷倒是可行,只是重新审卷,必须给众多考生一个合理的说法。”
思索良久。
朱元璋最终敲定了办法。
看着汤和一副贪杯的模样,朱元璋一把夺过他的酒壶,问道:“你再说说,我们真的要给那个夏白状元之位?”
“这不是便宜了他?”
“我们可没打算重用他。”
朱元璋从未觉得自己是个宽宏大量之人,尤其对多次冒犯自己的人,更是难以慷慨。
汤和夹起一块猪头肉,细细品味一番后说道:“依我看,这状元的位置,他肯定是当定了。”
朱元璋皱眉问:“何以见得?”
汤和放下筷子,直视皇帝,笑道:“关于这次科举,我也有所耳闻,情况挺复杂的。”
“刚才听陛下提及,我又有所领悟,科举中的难题,其实就出在夏白身上。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扶持他,这次科举的诸多问题才能妥善解决。”
“而且,他还献上了亩产千斤的土豆和高产稻种,这样的贡献,旁人难以企及。”
朱元璋眉头微皱,虽内心赞同此言,但表面仍显迟疑,毕竟这关系到他的威严。
汤和察觉到了这一点,问道:“陛下可是担忧此人难以驾驭,或是会成为第二个杨宪或胡惟庸?”
朱元璋点头。
汤和是他的亲兄弟,自然无所隐瞒,直接说出心中所想:“此人野心不小,远超杨宪与胡惟庸,我们怕一旦重用他,会后患无穷。”
“我们不愿冒这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