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番话却清晰地揭示了今日的目的。
咱便是来的!
你们且仔细看着!
胡惟庸嘴角微扬,心想老朱这次是真动了狠心。
平日在外人面前少用的“咱”字今日一概不见,满口“朕”字,显得格外郑重。
朱元璋话音刚落,一旁的宋利向前一步,高声喝道:“式,起!”
鼓声顿时如闷雷般响起,震耳欲聋。
城墙之下,徐达身着暗银铠甲,手持宣花大斧,率领一队精锐骑兵,以二十人为一排,整整齐齐踏着鼓点而来。
这群骑兵,身形魁梧,铠甲严实,披风鲜红。
虽只有四百人,却与徐达一道,步伐整齐,丝毫不乱。
四百零一人,没有一丝杂音。
胡惟庸看着眼前景象,心中陶醉,故意高声“好心”解释道:
“走在最前方,向陛下致意的,正是我大明魏国公徐达徐天德!”
“天德自古追随陛下左右,功勋卓着。”
“绩,天德堪称悍将,当之无愧的国公爵位。”
“当年陈友谅兵锋何等锐利,还不是被天德正面击溃?”
“张士诚又如何?元末雄霸一方,结果如何?”
“陛下命天德为将,率二十万大军,硬生生拿下张士诚!”
朝廷上下,无人不知,陕甘、岭北、塞外的广袤疆土,皆由天德铁蹄踏破!
天德统兵打仗,讲究的是刚猛直达,论起那些七绕八拐的计谋,他一概不闻不问,只认准一个道理:先砸一拳,后事自消!
故而,陛下对其盛赞有加,称其为大明第一悍将,攻城略地无所畏惧,征战沙场无往不胜!
朝廷内外,若有不忠之臣,天德必是冲在最前的那一个!
说到底,那都是实打实的军功啊……
胡惟庸这般意味深长的感叹一出,座下使臣无不胆战心惊。
尤其是高丽使者,冷汗直冒,心跳如鼓。
不过,胡惟庸话音未落,目光转而落向前方,只见一队步兵正缓缓而来,领头的那个莽夫,不是蓝玉又是谁?
“诸位看好了,那个年轻将领,就是蓝玉了!”
“他年纪轻,功绩尚浅,但性情之暴烈,却是出了名的。”
“屠城这类恶事,他可没少干,陛下也为此没少惩他!”
“不过,他打仗的本事,却是毋庸置疑的。”
“北元最后的金帐,正是覆灭于他之手。”
“西北那些不安分的番邦,也尽数被他诛灭。”
“可这家伙的冲动性子,实在令人头疼,不仅灭了人家国,还一路千里!”
“啧啧,诸位别太在意他,这莽夫除了打仗,几乎没什么本事!”
胡惟庸虽是骂个不停,但众使臣却越听越心惊胆战。
而朱元璋的嘴角,却微微上扬,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紧接着才是今日压轴大戏——大明的火铳队即将登场。
(本章完)
------------
火铳!
瞧见新到的部队肩扛黑黢黢的铁管,大步踏来,胡惟庸内心顿时激荡不已。
咱中原王朝的正统火器营啊,终于登场了!
实则,中原王朝在热武器的运用上从未落后他人。
早在元朝,火器便已出现在战场之上。
然而,黄金家族及他们的子民受游牧传统之束缚,抑或是骨子里的傲慢,始终坚信手中弯刀与弓箭的威能。
再加上火器这东西,本就是汉人中的能工巧匠所发明造就。
因此,在元朝时期,火器虽然已经开始在军事中发挥作用,但其发展并不算迅猛。
然而,到了元末各路义军争夺天下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尤其是朱元璋这一支军队,对火器的钟爱显而易见。
无论是单人使用的火铳,还是攻城掠地的火炮,朱元璋都极为青睐。
每一次一炮轰塌城墙的景象,都让朱元璋欣喜不已。
正是因为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对火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明建国后,对火器的重视程度自然非同一般。
如今迎面而来的这支火铳队,正是大明军队中的正规部队。
他们不仅仅会放枪!
实际上,他们的近身搏斗同样娴熟。
不过,眼下并非是为了吹嘘士兵们在近身战中的精湛技艺。
能够砍杀,那并不值得特别炫耀。
即便是那些小国,也总能凑出几百个能打能杀的人。
因此,若仅仅谈论这一点,真不足以震慑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的骑兵、步兵两个方阵经过时,胡惟庸只介绍了领兵的大将。
士兵们的表现并无太多可说的。
或许在这些外邦眼中,大明若没有如此精锐的骑兵、步兵,那才是不正常的。
但吹捧领兵大将就不同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古话,不仅大明人熟知,那些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人也没有不知道的。
他们太清楚一位出色的猛将、无敌统帅对一支军队的提升有多大了。
然而,眼下的火铳队,就不能再吹捧领兵的将军了。
“诸位,你们现在所见的,正是我大明的火铳队!”
“对于大明军队而言,火铳以及其他火器,乃是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弓箭虽然好用,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弓箭手。”
“况且,培养一名合格的弓箭手,不仅需要门槛和天赋,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可火铳就不同了!”
“火铳的制造虽然耗费不低,但也谈不上太过惊人。”
“关键在于,仅仅几个月的训练,就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火铳手!”
说到这里,胡惟庸意味深长地扫视了一众使臣,微微一笑。
“众所周知,若是集中一大批弓箭手,连续发射弓箭,确实能有效打击敌人。”
“弓箭手培养不易,即便是最好的弓箭手,最多二十箭,便力竭难继。”
“那火铳呢?”
“大明立国之初,就已配备上万支。”
“这还不包括其他火炮。”
“两军对垒时,本官敢断言,我大明的火铳队,百步之内可连续射击。”
“甚至,连续射击一两个时辰,也不过是多消耗些而已。”
“又有多少军队能承受我大明火铳队一两个时辰的攻势?”
说话间,城墙下的火铳队按计划展开了演练。
只见原本整齐排列的火铳手,取下肩上的火铳,迅速变为三排。
随着指挥的一声令下,第一排火铳手率先。
射击后,他们立即后退。
第二排火铳手上前一步,蹲下,。
待第二排火铳手退回装填时,第三排火铳手早已上前、蹲下、。
使臣们望着城下连绵不绝的枪声,目瞪口呆。
先前胡惟庸的描述已让他们心惊,此刻亲眼目睹这一幕,更是胆寒。
火器?
大明何时拥有如此神奇的火器?
这种火力覆盖、连续打击的方式,简直匪夷所思。
在使臣们眼中,明军所展示的,堪称逆天神兵利器。
他们却不知,这不过是根据胡惟庸的建议稍作调整、临时训练的成果。
若让他们见识到永乐大帝朱棣时代全世界首支全火器配备的“神机营”,恐怕会吓破胆。
显然,到了此时,所有使臣都明白,为何大明皇帝在觐见后特意带他们来此。
就是为了让他们见识大明的兵威,让他们明白得罪大明的后果。
骄兵悍将、神兵利器……
这一切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毫不掩饰!
为何?
因为大明凭的是真正的实力碾压,而非投机取巧。
这是大国的底气!
这是上国的从容!
看看眼前这群使臣的模样,就明白了。
即使火铳队已经退场,他们依旧未能回过神来。
朱元璋也是个善于揭人伤疤的,明明众人都看得出这群使臣正在瑟瑟发抖,他却依旧淡定地问道:
“诸位,咱大明的火铳队,可还入眼吗?”
使臣们相互对视,随后战战兢兢、老老实实地对大明的火铳队大加赞赏。
聪明一些的,已经开始拍朱元璋的马屁了。
见到这番情景,朱元璋终于满意了。
“现在想想,还是惟庸有远见啊!”
“眼下这般多好,既涨了咱大明的面子,又震慑了一众外夷。”
“也是时候让他们明白,咱不去攻打他们,不过是懒得理会罢了。”
“若是得寸进尺、胆敢犯上作乱,那咱可就得下重手了!”
至此,一场简短的外交便告一段落。
心情极为愉悦的朱元璋,索性邀请众使臣继续回宫殿宴饮。
而一众使臣则小心翼翼地紧随大明官员,半句多余的话都不敢说!
那模样……啧啧,显然是吓得不轻。
(本章完)
------
大明作为正统的中原王朝、汉家文明,自然秉承着汉家的传统。
这不,无论你私底下是善意还是恶意,只要你表面功夫做足了,一场宴饮是少不了的。
说白了,咱汉家文明,历来喜欢在吃喝之间谈事情。
或者说,谈事情时若没有点吃喝作为遮掩,总觉得不够自在。
吃货民族、饮食文化、吃货帝国……
太多称谓足以证明这一点了。
因此,即便今日明摆着要给那群使臣点颜色瞧瞧,大明宫廷宴会的规格、档次、内容,却丝毫不减!
宫廷宴会,尤其是这种极其正式的场合,必然是分餐制。
每人一张矮几,上面不断有人端来御厨精心烹制的菜肴!
作为大明宫廷御厨,实力自然远超外边的普通厨师。
更何况这是招待群臣和各国使臣的国宴,自然是极尽奢华。
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备。
胡惟庸此刻心情大好。
折腾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好好吃上一顿了。
虽然自家厨子在他的“指导”下,多了几道新菜,但论实力,哪里比得上皇宫里的大厨?
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只要是能吃的东西,皇宫里都能找到。
再加上胡惟庸几次入宫,和朱元璋、马皇后以及朱标聊起美食时的建议,这次的国宴比以往更加丰盛。
吃得开心的,不仅是胡惟庸。
那些虎将们本就食量大,今天又操练了大半天,早已饥肠辘辘。
此刻他们哪顾得上其他,埋头大吃起来。
然而,作为今日最重要的宾客,各国使臣却食不知味。
眼前的菜肴虽然色香味俱全,但对他们来说,却如同嚼蜡。
实在是今天大明的表现太过震撼了。
说白了,大明的所有举动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警告!
大明对他们的种种小动作已经忍无可忍。
如果他们继续挑衅,等待他们的将是大明的铁蹄。
别无他路可走!
这种结论让人心惊胆战。
而坐在御座上的朱元璋,此刻却端着碗,大口扒饭。
今天的饭菜真是香极了!
果然,这些番邦小国就是欠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