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志正悠闲地躺在自家院子的竹椅上乘凉。
农村的夏夜格外惬意,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响起此起彼伏的虫鸣声。偶尔有几只萤火虫飞过,在黑暗中划出点点亮光。
他抬头望去,只见半轮明月静静挂在树梢,满天繁星像撒了一把碎钻石似的闪闪发亮。
这宁静的夜色让徐大志心里特别舒心和踏实。
\"大志!\"门外突然传来一声低沉的呼唤。
徐大志眯起眼睛仔细一看,原来是黄建国来了。
站在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皮肤黝黑,身材不算瘦,个头不算高,浑身都是结实的肌肉。借着月光,徐大志清楚地看见他眼睛里盛满的关心。
\"建国来啦!快坐快坐!\"徐大志连忙起身,热情地拍拍身边的空竹椅,招呼老同学坐下来。
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在上辈子就跟徐大志特别要好,可惜命不太好。
记得前一世,黄建国在一个小工厂干了多年,好不容易攒够钱想自己创业开个小厂,偏偏赶上经济不景气,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后来黄建国他家里给他说了门亲事,哪知道娶了个\"扶弟魔\"——他老婆把家里挣的钱经常拿去贴补娘家弟弟,搞得他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就是这样,每次徐大志回老家,黄建国总要给他塞满一后备箱的自家种的瓜果蔬菜。
这人是真心实意把他徐大志当兄弟。
徐大志总想帮帮他,可每次要给钱,黄建国死活都不肯收。
想到这些,徐大志心里暖暖的。
这样重情重义的兄弟,上哪儿找去啊!
徐大志好几次叫黄建国跟着自己出去闯荡,可每次黄建国都笑呵呵地摇头拒绝:\"大志啊,不是兄弟不想跟你出去干,实在是家里这一摊子事走不开啊。\"
今天,黄建国从柳家村得知消息,就急匆匆赶回来了。
他上下打量徐大志和徐大敏全家:\"大志,我白天在柳家村听说你家出事了,你们都没事吧?\"
原来他这些天一直在外头忙活,今天在柳家村才听说这事,立马就赶回来了。
\"没事,都解决了。\"徐大志看着黄建国脸上掩饰不住的担心,心里不由得一暖。
\"柳家那对王八蛋父子!\"黄建国气得直跺脚,\"他们在柳家村也是臭名远扬,活该柳洪军讨不到老婆,早晚要断子绝孙的!\"
徐大志眼神阴冷,心里想:先让他们得意几天,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们上一世就该死,这一世我非得亲手收拾他们不可。
黄建国从兜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零钱,有一毛两毛的,也有五块十块的。\"大志,我钱不多,就一百来块。这里头有我爹妈给的,还有亲戚们平时塞给我的,你先拿着用。\"
徐大志看着手里这一沓带着体温的零钱,突然想起上一世自己去上学那天,黄建国也是这样塞给自己一把钱。后来他才知道,那是黄建国顶着大太阳打了整整两个月零工攒下的血汗钱。
徐大志心里特别感动,鼻子都有点发酸。
那一百多块钱虽然不多,不少还是皱巴巴的毛票,可拿在黄建国手里,却沉甸甸的,像是有千斤重,压得徐大志心里发颤。
但他最后还是没接这钱,反而笑着跟黄建国说了自己最近去兴州市赚了点钱的事情。
黄建国一听,黝黑的脸上立马露出憨厚的笑容,搓着手说:\"大志,我就知道你小子机灵,比我有本事,肯定能想出办法!\"
徐大志也乐了,拍拍他肩膀:\"哈哈,行!等以后有机会,我带着你一起挣钱!\"
……
1987年8月14日,星期五,闰六月二十。
宜:结婚、搬家、搬新房、祈福、祭祀、作灶、斋醮。
忌:动土、破土。
知道黄建国这两天在家闲着,第二天一大早,徐大志就让他赶着他家里的牛车,拉上自己和妹妹去了镇上。
他们顺道还装了两袋粮食,准备送到妹妹徐大敏的镇高中学校交存新一年的伙食费。
他妹妹在镇上读高中,高一升高二的学生,是要早一点去读书了。
那时候高中住校生吃饭都是直接交粮食的——几袋大米,反正学校食堂收了粮食再换成饭票。当然,要是家里宽裕,直接交钱也行,可村里人谁舍得啊?都是实打实地从粮缸里往外舀粮食。
给妹妹徐大敏办完伙食费的事,徐大志又拽着她去镇上的百货店,一口气给她买了六套衣裳——有夏天穿的短袖衬衣、冬天裹的厚棉袄,连春秋的单衣都备齐了,各两套,还搭上四双新鞋和一个新书包。
结账时徐大敏瞅着柜台上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扯着哥哥袖子直说\"太贵了\"。最后还是徐大志虎着脸,硬是把装着新衣裳的网兜塞进她手里才作罢。
临走时徐大敏红着眼眶,非要哥哥也买两身新衣服。
徐大志却摆摆手:\"我在兴州学院宿舍那边还挂着两套新衣服呢,你哥我就等往后再挣钱了再置办!\"
他说完就催着黄建国赶车往建材市场跑——他得买新门窗给家里老屋换上,顺便捎上一条\"大前门\"香烟和一箱东方酒厂的黄酒。
这一通采办下来,统共才花了三百来块钱。这钱虽然过几十年的现在不算钱,可在1987年,那也是县长三个月的工资哦。
他们中午没在镇上的小饭馆吃饭。虽说现在手头宽裕了,但徐大志还是保持着节省的习惯,觉得钱不能乱花。他和黄建国、妹妹几个人,就凑合着吃了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团,把午饭对付过去了。
说起来,黄建国也不是外人。他平时过日子就很实在,压根没有出来要下馆子的想法,更不会摆那种非要在镇上饭店吃饭的谱儿。
下午他们忙着把正事办了,再花一百块钱订好了明天拉的瓦片。
事情一做完,几个人就紧赶慢赶地回了袁家村。
到家不久就晚饭时间了,吃过晚饭,徐大志特意翻了翻老黄历。
上面写着后天,也就是8月16日是个好日子,适合动土开工。
巧的是,他们第二天正好要去镇上拉瓦片,这么一来时间安排得刚刚好。
当天晚上,徐大志就挨家挨户地串门。
他先去了黄建国家,跟他父亲黄强说了翻修房子的事,又去找了袁明军的父亲袁德阳,还有其他几户邻居。
他把家里要换门窗、房顶要加瓦片的打算一五一十地说了,想请左邻右舍都过来帮把手。
那时候的农村就是这样,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只要主人家把饭菜准备妥当,烟酒供应到位,大家都很乐意出力。
更何况这是大学生家要翻修房子,还是大学生亲自上门来请,这份诚意让邻居们觉得特别有面子。
他们一听徐大志开口,都热情地答应下来,纷纷表示后天一早一定过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