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厂区门口贴出一张新通知:
《蜜果牌品牌专项提质计划》正式启动。
这一项计划,是陈鹏飞连夜拟出来的。
他知道,“百村百品”的匾额再光鲜,也不过是一块木板;真正让村庄站稳脚跟的,是产品质量能不能持续向上,是顾客能不能复购,是队伍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
提质计划分为四项:
一,质量复查小组成立,轮班制抽查每一批罐头与蜂蜜,每出现一瓶漏封、歪标、糖分不达标的产品,直接通报责任组员并扣除对应工分。
二,客户反馈追溯机制上线。凡是平台有反馈的产品,必须在两日内完成核查和回应,三日内给出调整或答复。
三,内部培训制度升级。每位正式工人必须参与每季度一次的技能轮训,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带徒工头按徒弟的培训成绩,参与年底奖金分级。
四,品牌文化建设并行推进。制作“蜜果讲习所”,每月邀请一名村内外讲师,围绕产品理念、市场趋势、工艺故事等开展讲座。全体工人可参与互动,发表观点,优秀发言可投稿至厂报和县融媒体中心。
通知贴出后,有人说陈厂长又“上紧发条了”,可也没人反对。
“其实说到底,咱就是怕掉队。”有人私下说,“走到今天不容易,要是真松了,万一砸了招牌,咱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这一句话,几乎成了村里上下的共识。
于是厂区又忙了起来,只是这一次,不再是为赶订单而忙,而是为“提自己”的标准而忙。
芳兰把贴标组和灌装组重新轮岗,一线女工们互换岗位,在熟悉与不熟悉之间不断补位磨合。
林璐璐更新系统,开通了“内部质量红榜”,把每一批零返修工段的名字贴在车间入口。
“刘秀华组:本周贴标96瓶,合格率100%。”
“王小芳组:本周封罐120瓶,无漏封。”
这些红榜贴出来,大家私下里说:“这比多赚几分工还提气。”
陈东带人把客户回访电话一一拨打,有个外地商户在电话里说:“你们这蜂蜜是真香,包装也实诚,就是运输过程中有几瓶在外包装箱里倒了。”
陈东听完,立马调整泡沫内胆设计,还在包装上加印了“此面朝上、轻拿轻放”字样。
三天后,那位客户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一段话:
“一个小村庄,发的货我还没催,他们自己就回访。质量不完美,但态度让我心服口服。”
短短几天,这条评论被热转数百次,带动“蜜果牌”线上销售平台粉丝暴涨三千人。
这一切,都被陈鹏飞一一记下。
他没有大声庆祝,只在村里的广播中念了一段话:
“咱陈家村,不怕干得慢,就怕干得浮。”
“咱的罐头不是给亲戚吃的,是给城市、给超市、给全国老百姓吃的。”
“只要我们一天不掉这股认真劲儿,就没有谁能把咱的牌子从货架上拿下去。”
这段广播之后,村里人更加投入。
但意外也随之而来。
半个月后,一位大客户来电,说收到的一批山楂罐头糖分过高,有回糖结晶,影响口感。
这一消息如一记闷雷,砸在刚刚步入稳态的厂区。
陈鹏飞第一时间暂停相关工段生产,亲自带上技术人员连夜查找原因。
结果很快查出:那几日夜间温度忽降,糖水封罐时未做充分冷却,导致结晶回糖。
这是个技术性失误,但陈鹏飞没找借口。
“全责归我们。”他亲自给客户回电,“我们愿意承担调换和运费,必要时愿意补偿贵方额外损失。”
客户听后沉默片刻,只回了句:“你们是我见过最敢担当的村庄团队。”
换货当天,陈鹏飞在车间站了整整一下午。
“这不是为了赔货,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的错误,不能让顾客替我们买单。”
芳兰看着他,轻声说:“你知道吗,现在不光是厂区人服你,村里人也服你。”
“服我没用。”陈鹏飞摇头,“关键是我们不能辜负人家愿意买咱罐头、信咱品牌的那份信。”
危机处理完毕,合作方反而追加了新订单,说:“出了问题还能这样处理,说明你们更值得信赖。”
村民们听了,不由得一阵欢呼,但陈鹏飞却比之前更沉稳。
他在厂区墙上刷了一行字——
“不怕犯错,怕的是不敢面对。”
而墙的另一侧,是先前就写下的那句:
“从乡村出发,走进万家。”
两句遥遥相对,像一条长长的厂区走廊,串起这个村庄的过去与未来。
几天后,县里下派调研组到访,想把陈家村的经验汇总为典型案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调研员在记录本上写道:“这是一个真正用制度、自律与集体精神将农产品变成品牌的村落,是一种模式,不是一时热情。”
而陈支书,则对调研员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
“咱村以前是连雨都怕的地儿,一下雨路就塌、蜂箱就倒、人心就散。可现在下雨也不怕了,厂不怕,路不怕,人也不怕。你说这叫啥?我看,这就叫根扎进去了。”
调研员笑了:“这是根扎进地里,也扎进人心里。”
当天晚上,陈鹏飞没有再留在厂区,而是走到村东头的小山坡上,看着整个村庄灯火通明。
每一盏灯下,是一双干净的手,是一个愿意为集体出力的肩膀。
这,就是他想要的陈家村。
他轻声说:“等我们把所有流程都跑顺了,把每一批产品都做稳了,我要建一所‘蜜果学院’。”
芳兰站在他身边,诧异道:“学院?你还真敢想。”
“为啥不想?咱村这两年出了多少会管理、会销售、会设计的,不能只靠他们现在干活,要让他们教人,带人,让别的村也能学。”
“我们从山沟沟里走出来,就别让其他人还困在原地。”
那晚的月色明亮,连山道都被映得透亮。
而这条村庄走出的路,正慢慢伸向更远的地方。
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也不是靠外资推动的特例,而是一条由无数乡亲自己铺出来的产业之路、信任之路和尊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