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次公孙康表示愿意向吕布称臣这件事,吕布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派人去打听一下具体情况。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吕布对公孙康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派出使者,向公孙康传达了他的意思:如果他真心想要投诚于自己,就必须亲自来蓟县,当面向我说明他的诚意和计划。
然而,距离吕布派出使者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日,至今仍未见他们归来,这让他不禁心生忧虑。这十五日里,田畴和阎柔并没有辜负吕布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尽心尽力地治理着幽州,使得这里的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粮草储备也十分充足。
正当吕布为派出之人的安危而忧心忡忡时,一名斥候突然急匆匆地前来禀报。他气喘吁吁地告诉我,有一队人马正朝着蓟县疾驰而来,看那旗号,正是之前吕布派去公孙康处的队伍!
吕布心中一阵狂喜,毫不犹豫地立刻率领众人前去迎接。远远地看到那支队伍逐渐靠近,为首之人翻身下马,动作利落而潇洒,紧接着单膝跪地,高声喊道:“主公,公孙康愿亲自前来蓟县投诚,他随后便到。”
听到这句话,吕布心中暗自高兴,心想这公孙康还算是个识时务的人。毕竟在这乱世之中,能够审时度势,主动前来投靠,实在是明智之举。
又过了两日,终于等到了公孙康的到来。只见他率领着一众随从,浩浩荡荡地抵达了蓟县。公孙康见到吕布后,态度十分恭敬,先是深深地行了一礼,然后说道:“久仰将军威名,如雷贯耳。康今日特来拜见,愿率辽东之地归降将军,还望将军能够接纳。”
吕布看着眼前的公孙康,微微一笑,语气和缓地说道:“既然你有如此诚意,我自然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过往之事,我便不再追究,你且安心留下来,日后与我一同共图大业。”
公孙康闻言,如蒙大赦,连忙再次谢恩,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吕布。至此,辽东之地正式纳入了吕布的势力范围,他的势力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之时,文远悄悄凑近吕布,低声道:“大哥,公孙康此举虽看似诚意十足,但难保他不会另有图谋。辽东地势偏远,他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不可不防。”吕布心中一凛,表面却不动声色,点头表示知晓。
当晚,吕布设宴款待公孙康及其随从。席间,吕布暗中观察公孙康的言行举止,只见他谈笑风生,并无异样。酒过三巡,公孙康起身敬酒,言辞恳切地表达对吕布的感激与追随之意。吕布笑着回应。
宴会结束后,吕布安排公孙康等人在驿馆歇息,同时暗中派遣了一些心腹之人对他们进行严密监视。这些人都经过他精挑细选,不仅身手矫健,而且头脑机敏,绝对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吕布每天都会收到关于公孙康等人的详细报告。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报告中并没有发现公孙康有任何异常举动。他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客人,每天按时作息,与其他宾客交流甚欢,没有丝毫耍小手段的迹象。
尽管如此,吕布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毕竟,公孙康这样的人物,谁也不能保证他不会在背后搞些小动作。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吕布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试探公孙康。
吕布特意将公孙康单独叫来府内,让他与自己单独会面。当他踏入房间的那一刻,吕布便直接开口说道:“康兄啊,如今你也算是朝廷之人了,至于辽东地区我想要划入幽州版图,你可愿意啊?”
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在公孙康的耳边炸响。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露出了恭敬的笑容。只见他拱手道:“将军既有此想法,康自当遵从。只是辽东之地,虽如今归将军麾下,但当地百姓习俗与幽州多有不同,若骤然并入,恐生事端。”
不如先让康回去安抚百姓,循序渐进地完成此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吕布心中暗自思量,他这话倒也在理,若是强行合并,说不定真会引发混乱。毕竟百姓们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而公孙康作为当地的官员,他对百姓的情况更为了解,由他去安抚百姓,应该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吕布点了点头,说道:“康兄所言有理,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切记要妥善处理。”公孙康连忙称是,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我的期望。
待他离去后,文远又凑过来,低声道:“大哥,他如此推脱,只怕另有心思。”
吕布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我心中有数,且看他后续如何动作。若他真心归降,此举也算为我分忧;若他心怀不轨,我自也不会轻饶。”
吕布知道文远担心公孙康会耍什么花招,但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定能应对各种情况。
而后吕布又对着文远说道:“现在幽州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接下来我们需要回到洛阳,看看奉孝等人船造得如何了?毕竟造船之事关系到我们未来的战略部署,不可有丝毫耽搁。至于公孙康之事,只要我还活着,他就不敢造反,可以先不用管他。”
文远点头称是,于是他们开始着手准备返回洛阳事宜。
在回洛阳之前,吕布又将田畴和阎柔两人叫了过来,
吕布严肃地对他们说道:“田畴、阎柔,如今幽州在你们治理下已颇有成效,但公孙康之事仍需留意。我回洛阳后,你们要密切关注辽东动向,若有异常,及时通报。”二人抱拳,齐声应道:“主公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
安排好幽州之事,吕布便带着文远等一众亲信踏上回洛阳之路。一路上,他不断思索着未来的战略,造船之后便是南下之时,江东人才济济,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