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这个议论千古的“木牌迷案”,此事影响深远,后周的国运、宋朝的建立都与此有关。且牵涉各方利益,后世有人说是张永德干的,有人说是李重进干的,也有人怀疑赵匡胤,可谓众口不一。
现在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个人密谋实施了这件事情。在那个深夜,周军营地里,营火的光很微弱,有一个人身穿大氅,兜帽下形成的阴影笼罩住了那张模糊的脸,让我们看不清楚,而他正在指挥两名士兵举着木牌插在了大营中心空地上。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让我们拿起放大镜, 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一起找寻此案的蛛丝马迹,来找出这个真正的幕后人物。
一号嫌疑人:张永德。有人说,张永德身为殿前司指挥官、郭威的女婿,位高权重,极有可能制造“天降圣牌”这样一个神迹,来蛊惑人心,来引导舆论支持他篡位夺权。
而我们要说,只要他不傻,他就不会这样干。他手握重兵,为什么非得趁着柴荣还活着的时候暴露野心,成为众矢之的,让所有人都防范他,让柴荣有理由来削弱他,甚至杀了他。他要是真有异心,等柴荣死了,再谋划造反事宜,难道不是更好吗。
谋反这件事,从古至今就没有明目张胆大声吆喝着干的,因此这事不可能是张永德自己授人以柄。那么,另外有人趁着柴荣生病的敏感时机,借木牌谶语构陷张永德,让他百口莫辩,这似乎是个更为合理的推论。
二号嫌疑人:李重进。他和张永德是一对死对头,矛盾尽人皆知,他俩一直是明争暗斗、相互诋毁,张永德曾在国宴上破口大骂,说李重进贪赃枉法、乱臣贼子,后来还上书柴荣,告李重进密谋造反;李重进也多次向柴荣上奏,告张永德作奸犯科。
因此,后世的史学家都怀疑李重进,说他是趁此机会,想借柴荣之手干掉张永德。是的,可以说如果有人想害张永德,那动机最大的嫌疑人就必然指向李重进,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那个时候舆论的矛头直指李重进,“众皆言,此为李重进欲害张点检”。
而我们要说,只要他不傻,他也不会这样干,因为这件事情太明显不是张永德干的了,那么怀疑的对象立马就会指向他李重进自己。在这个敏感时刻,皇帝和所有人都会立马怀疑,是你李重进想除掉对手、搞一家独大,怀疑你是想为未来当皇帝铺路。那既然如此,顺理成章你李重进就倒霉了,被削权夺位是理所当然,被杀头灭族也未尝不可。
那么,不可能是李重进搞的作茧自缚。整件事情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一箭双雕除掉张李二人的阴谋。
三号嫌疑人:赵匡胤。很多史学家本着谁受益就是谁犯罪的原则,逆推得出结论说,赵匡胤的动机很清晰,想搞掉张永德、搞臭李重进,然后自己就可以升任殿前都点检,一步登天。
我想说,这种推论也不可能,动机上就不合理。因为就算搞掉张永德,受益者也不一定是赵匡胤,禁军中比他资历老、军功高的大有人在,柴荣升任赵匡胤本来就属于超常规的越级提拔。
那么,这就不可能是赵匡胤买个彩票就想中八个亿的极限操作。费这么大的周折、冒这么大的风险,博一个虚无缥缈的机会,搞不好还给别人做嫁衣,根本就不值得,这点小账赵匡胤肯定算得清。
其实,史学家们始终没有解答一个很大的问题——“隐秘性”。
柴荣的中军大帐门口的营地是什么地方,那是周军大营核心区域的中心,万众瞩目的权力中枢。当然,为了让大家都能第一时间看见木牌神迹,产生震撼效果,就必须插在这里,但是这里也守卫重重、戒备森严。
要是光想插个木牌,这三个人都能做到;但这么大一个木牌,要想不被人看见,要想让柴荣查不出来,那根本不可能。那个真正的密谋者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难道不害怕吗?
基于所有证据,让我们来上一波大胆的推理吧,在后世中,遥远的大不列颠国,有一位叫福尔摩斯的着名侦探说过一句名言,让我们也叼上烟斗借用一下,“当你排除了所有可能性,还剩下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就是真相” 。
让我们回到那个春寒料峭的凌晨。北周大营,中军大帐前几个人正在悄悄地忙碌。在这深夜中,漫天厚厚的云层幽远而神秘,遮住了月亮、遮住了繁星,让广袤的华北平原变得更加黑暗和静谧。月光将云朵渲染成深蓝色,使它们显得更加迷人而深邃。
这时,一阵风吹动了营火,跳动的火焰照亮了指挥者兜帽下的黑影,露出了那张脸——是柴荣,所谓的受害者自己,他摒开了所有的哨兵,让两个亲卫搀扶着,裹着厚厚的大氅,病容中的脸在火光的映衬下显得阴沉不定;他指挥亲兵把木牌插在了指定的位置,他必须亲自看着做,这是一步险棋,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后的爱护。
他快死了,死之前要为儿子去除所有可能的隐患,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个骄兵悍将,必须要削去兵权。这两人一贯的飞扬跋扈,张永德敢多次咆哮朝堂;李重进本来就是自己皇位的竞争对手,是连郭威都忌惮的人。这两人多年位高权重,在军中根深蒂固、关系网错综复杂,自己活的时候还能控制,自己一旦死了,只要这两人还在高位,将无人能约束得住。
但是这两个人没有过错,如果没有任何理由的陡然免去他们、甚至杀掉他们,这两人不服倒是小事;更关键的是所有人都会为之心寒,张永德、李重进随你南征北战,风里来雨里去,不畏生死立下赫赫战功,你柴荣兔死狗烹、过河拆桥,无缘无故就把人家处理了,那大家为你柴荣为你儿子卖命还有意义吗。
柴荣深知众怒难犯,那会让他和儿子都失去号召力,自己还好说,而年幼的儿子将无法承受这澎湃的暗流。
但如果柴荣自己先成了受害者,那就不一样了,你所有举措都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正当防卫。群众反而会猜测,张永德和李重进被免权、被调任,那可能是柴荣调查出真相,发现阴谋了;现在皇帝居然还给高位养老,真是位仁慈的君主。到时候即使张李二人再怎么有怨气,也很难带动大众的跟风。
关键是张李二人还没有办法辩驳,毕竟柴荣从来没有说过,是他们谋划的“木牌神迹”。这个时候只要你上书表达不满,那你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更加坐实了你留恋权力、图谋不轨,更加会印证群众猜测的正确。
有的时候群体情绪就是这样,怎么去引导很重要。
柴荣下的好一盘大棋,天地为棋盘,苍生皆为棋子,他在临终前的时刻,设下了这样的无解迷局。
六月十八日,柴荣驾崩于万岁殿,谥号“瑞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 柴荣在位仅六年,但史书称赞其“神武雄略,一代英主”,后世史家称其为“五代第一明君”。五代十国时期朝代多、国家多,所以皇帝也多,但绝大部分都是些荒淫无度的昏君暴君,相比之下,英明神武的柴荣显得更加来之不易。
文治方面,他胸怀天下、仁德爱民,颇有明君气度,针对时下的社会弊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劝民农稼、与民休息,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力提升;他整治法系,颁布《大周刑统》,使民众有法可依,让整个国家就此安定了下来。
武功方面,柴荣的战绩可以辉煌两个字来形容。他以养子身份接手一个国家,在饱受质疑的情况下逆风翻盘,大胜北汉;他大力改革禁军,使之成为五代第一强军,再破后蜀、征南唐、伐辽国;他真情实感,活得有血有肉,这才能让李重进、张永德、符彦卿、赵匡胤这些名震一时的将领舍命相随。他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堪称中国历代帝王的典范。
他是希望一统天下的,为此还设定了三个十年计划,第一个十年开疆拓土,第二个十年安抚百姓,第三个十年致使天下太平。但是他做事急躁,五年六次亲征,而急躁者伤肝,其实有些事情是可以缓一缓,慢慢去做的;他喜欢亲力亲为,而劳体者伤身,其实有些事情是可以让下属去干的,抓大放小就可以了。
柴荣是被活活累死的,年仅39岁的柴荣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未竟的理想离开了这个世界。
北风萧瑟、暮色深沉,在遥远幽州城外的病龙台上,历史上永远留下了一个落寞孤独的英雄背影,发出了跨越历史长河久久回荡千年的一声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