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乐·打工人:
攘攘熙熙,几两碎银,终须背井离乡。奔去西东,再转南北,怎多俗务繁忙。最萧瑟处,似飘絮、几许凄凉。夜深处,独清风凭栏,难自思量。
他年腾达飞黄,却孤寡无人、倾吐衷肠。俯身阡陌,志在青云,无意锱铢里长。雾里看花,情难己、断了肝肠。论千古,却总看青山,巷落斜阳。
就让我们也从一份档案开始。
人物: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
出生时间:五代十国。
出生地点:首都洛阳夹马营的禁军驻地。
家庭出身:官宦世家,前面好几代人都是大官,曾祖父赵珽曾任大唐的御史中丞,爷爷赵敬当过营、蓟、涿三州的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已经是绝对的高官了。
主要社会关系——父亲:赵弘殷,时任后唐禁军中任一个叫飞捷指挥使的中下级军官。
母亲:杜四娘,里里外外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
兄弟:赵光义、赵廷美。
自安史之乱后,洛阳这座千年帝都便成了杀伐漩涡的中心,坊市间流传着可怖却又真实的传言——南市肉肆的砧板常沾着人油,北城外的野狗眼里泛着吃惯人肉的猩红。在这命如草芥的岁月里,赵家的庭院却奇迹般保留着风雅:杜四娘单辟出来一间书斋,还在院子里边角种下菊花;赵弘殷每日下值后,必要用井水濯净身上的血污汗渍,然后静静地阅读那本《春秋》。
当赵匡胤在演武场的号角声中降生时,接生婆发现这孩子左手攥着胎盘,右手比了个握剑的姿势——乱世生存技能仿佛刻在基因里,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优雅与暴力并存\"。
赵家里非常注重教育,给赵匡胤延请名师,这让他很小就懂得了“恩义”“仁爱”等很多道理;又让他跟着禁军教头们学武,练得一身本领,跟着幕僚们学兵法,学会了排兵布阵。
慢慢地,赵匡胤表现出了一个神童的特质,见识非凡、思维卓越,而且武艺娴熟,曾单枪匹马干翻过一个壮汉。
如果是其他什么一个稍微像样点的朝代,赵匡胤一定会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会无忧无虑地过完这一生,但我们的赵匡胤注定要经历洗礼和早熟。
血,赵匡胤的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无疑是血。
自赵匡胤7岁起,全国掀起了一轮并购狂潮,父亲所在公司的领导办公室,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换了三任班子,可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一次换皇帝,是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后唐第二任皇帝李从厚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想削弱节度使权力,于是诏令各个节度使调防,这引起了他哥哥李从珂的极大不满。但为了麻痹皇帝弟弟,李从珂一开始表现得非常温顺服从,然后突然起兵,很快就攻破了都城。
李从厚在逃跑途中撞上了他的姐夫,成德节度使石敬瑭。真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以前毕恭毕敬的姐夫立马换了张脸,逮住他直接上交给了李从珂。李从珂也不心慈手软,立即处死了李从厚,就这样,后唐换了新皇帝。
在这场叛乱中,洛阳无数人在劫掠中死于非命。而由于有赵弘殷所在军队势力的保护,赵家安然无恙。
这一年,赵匡胤七岁,他第一次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那日他正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忽闻街鼓骤乱,三百牙兵纵马踏碎了尚书省的朱门。
血色黄昏里,小赵匡胤被父亲抱着在大门后的阴影中,从门缝里目睹了人生第一场宫廷政变——他亲眼见到了很多很多的尸体,尚书省门口挂着的肠子比灯笼还喜庆,宫娥的彩帔与禁军的内脏同时在承天门前飞舞;邻居全家被屠,尸身连头颅都找不到,曾经的几个小玩伴被高高挂在树上,肚腹被剖开;女人们在受辱后,带着绝望的眼神跳下了城楼。
\"记住,仁义只能暗藏心底,乱世里唯有刀剑能守住体面。\"赵弘殷紧紧握住了儿子颤抖的手,轻声在耳边叮咛。这一刻,赵匡胤忽然懂得母亲为何总在堂屋供奉《金刚经》——这世道,须得左手执卷,右手握剑,方能在修罗场里守住心中净土。
第二次换皇帝,是天福元年(936年)。李从珂的感受估计和弟弟是一样的,各个节度使都强权在握、虎视眈眈,自己真是每天睡觉都不安稳。于是不长记性的李从珂做了同样的事情——让节度使换地方。
他的姐夫石敬瑭很生气,咋哪个皇帝都不让人安生呢。但是石敬瑭很鸡贼,他一边和李从珂说着“好的好的”来拖延时间,一边偷偷向契丹求救。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正愁没有理由南下,马上派兵帮助石敬瑭,很快就打败了李从珂。石敬瑭这边刚一坐上了皇帝宝座,就赶紧巴结契丹,不仅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还主动上书请求称耶律德光“父皇帝”,这个石敬瑭就是史上着名的儿皇帝了。
契丹兵南下后,对中原百姓大肆烧杀抢掠,对国都洛阳进行了残暴的屠城。大幸的是,有赖于赵弘殷手下的保护,赵家没有被乱兵波及。
经过这次大的破坏,洛阳已经破败得无法修葺了,石敬瑭就把都城迁到了开封。为了减少反对势力,石敬瑭接手了后唐的基层政治体系和中下层官员,因此赵弘殷仍继续在新的后晋禁军中担任原职,赵家也随之迁到了开封。
夕阳如血,十岁的赵匡胤跟着家人,坐在马拉的平板车上,缓缓离开了洛阳。这座曾经无比繁华的城市如今一片死寂,断壁残垣间,一具具已经发臭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散落着,他们或扭曲变形,或面目全非,无声地见证着这场浩劫;一条条河流被鲜血染红,整个城池如同一个巨大的坟墓,埋葬着无数生命的希望与梦想。
赵匡胤平静扫视着这一切,他没有被吓傻。残酷的战争环境让赵匡胤早慧,让他不断思考人心的冷漠和残酷,但父母的保护、温暖有爱的家庭,更让他经历了人性的美好和感动,这让他更加渴望和平,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匡胤立下了改变这荒唐世界的志向。
十二岁那年,赵匡胤完成了人生首杀。当流寇翻进赵家后院时,他正给弟弟讲解\"围魏救赵\"。电光火石间,砚台砸碎贼人门牙,毛笔插进咽喉三寸,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仿佛颜真卿的狂草有了实体。事后他在日记写道:\"仁义需以血为墨,方能在乱世留痕。\"
次日晨练,赵弘殷突然改用真剑过招。父子俩的剑锋在梧桐树下画出死亡年轮,惊起满树寒鸦。当父亲的剑尖抵住儿子喉结时,少年眼中迸出的不是恐惧,而是猛虎般的精光——这一刻,未来太祖的帝王心术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第三次换皇帝,是天福十二年(947年)。
石敬瑭死后,他的儿子石重贵成为了后晋的第二位皇帝,后人评价他,那就是没有能力但很有骨气,换句话就是“又菜又爱装”。
按道理,石重贵应该向契丹称臣,按辈分他应该喊耶律德光爷爷,但他是既不想当臣子也不想当孙子。他先是写了封信,告诉契丹自己不再称臣,然后囚禁了来质问的契丹使者,杀了国内的契丹商人,这把耶律德光彻底惹火了,这孙子也太孙子了吧。
于是,耶律德光就理所当然地领来大军攻打后晋。石重贵也学人家御驾亲征,但他毫无军事能力,根本抵抗不住契丹大军,很快开封就被攻陷,后晋就此灭国。后人评价说,石重贵跟辽国叫板叫早了,应该再发展几年积蓄实力,拳头大了自然而然就能当爷爷了,哪还需要提前去硬撑门面。
契丹在一番毁天灭地式的掳掠后离去,留下了一个死者遍地、房屋尽损的开封城,紧接着,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抓住时机称帝,建国后汉,后来攻克并定都于开封。值得庆幸的是,赵家依旧被赵弘殷保护得很好,全家幸免于难。
这一年,赵匡胤二十一岁了,也已经结了婚,娶了门当户对的贺家姑娘。青年赵匡胤有着宽阔的方颌、红润的面色,身高八尺、肩宽腿长,容貌雄伟、气度非凡。
这时候,刘知远解散了原先的禁军,赵弘殷失业了,全家度过那么多次危机,所凭借的军队势力和军官身份没了。那以后再遇到灾祸怎么办呢,这个家需要赶紧有人再发展起来,好能遮风挡雨,作为长子,赵匡胤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他向家里辞行,要出去闯荡了。
就在后汉天福十二年,赵匡胤离开了开封,开始了他不断攀爬进击的人生历程。
赵匡胤身处京都政治旋涡,亲眼所见军阀同盟间一次次的联合和背刺、皇帝被近臣一次次的蒙蔽和反叛。人心所表现出来的虚假和伪善,最终演化成人性的碰撞和势力的冲突,好似大戏连台,却又让京都尸山血海,好似人间地狱。这给赵匡胤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人心的叵测和恐怖,由此他开始思考如何了解人心、操控人心。
这是一个有梦想的青年,临行前他霸气侧漏地写了一首诗:“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今天,俺要出山了,就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打破这黑暗的旧世界,过去的一切牛鬼蛇神、一切的乌烟瘴气,都将因为我的出现而烟消云散,而那个崭新的美丽世界将由我来缔造。在那个新的世界里,人们安居乐业,脸上永远挂着满足的微笑,不会担心突然被人杀死;那里天下一统、政通人和,四海升平、万国来朝;那里兄弟姐妹永远骨肉情深,朋友也很真诚,都永远不会背叛彼此。
他当然知道,这个梦想只能靠自己的不断攀爬来实现。爬得越高,就越有力量,就越能保护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就越有能力创造那个安宁祥和、永世传承的大同世界。
一袭白衣,一骑白马,身背亮银盘龙棍,赵匡胤绝尘而去。也许多年之后已然白发苍苍的赵匡胤,会对着记忆里那个刚刚启程的青年说,“经此沧桑一生我从未忘记本心,我依然是那个怀揣梦想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