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是聪明能干,但是这欲望强烈再加上没有受过良好伦理教育的人,就会有个弱点——极度贪财,所以他自己屁股也不干净。赵普府邸后园的地窖里,藏着三十口装满金铤的铁箱。据说他会在深夜独自进入地窖,让烛火在黄金表面折射出扭曲的光斑,久久沉醉在那欲望满足的迷幻里。
赵普的这些腌臜勾当当然没有逃过赵光义的眼睛。赵光义王府密室的犀角灯夜夜常燃,跳动的火苗将他的侧脸切割成明暗两界,这个以\"贤王\"示人的皇弟,此时已经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暗网。为了获得政敌把柄、控制己方势力,他无所不用其极,绑架、勒索、暗杀,甚至是威胁对方家人的事情都没少干,当时民间的宋人杂记对这些进行了屡次记录。
在他的授意下,旗下势力对赵普的攻击始终没有停止过。
赵光义有个亲信叫雷德骧,当时在大理寺当通判,是有名的脾气火暴。雷德骧在工作中渐渐发现,下属们基本上都不听自己的招呼,而是经常绕过他直接听从赵普的指示,私自增加或者减免刑罚,而且一旦接到关于赵普贪污受贿的违法线索和举报,就直接转交宰相府,根本不会立案调查。
在开宝元年(968年)十月的一天,在赵光义的授意下,雷德骧独自带着一大沓子材料,带着一脸火气,直冲冲来到了皇宫求见皇帝,还不等赵匡胤发问,雷德骧就声如洪钟地开始了告状:“赵普贪赃枉法,证据确凿,请陛下严惩。”
赵匡胤面沉似水,看不出任何表情,只是专心把玩着文玩玉斧,雷德骧见皇帝无动于衷的样子就着急了,向前更近了几步:“这些材料都是臣搜集的铁证,赵普大肆贪污受贿、强买地产、干涉司法,请陛下明查。”
然而这位猛人正在慷慨陈词表现忠义无畏的时候,皇帝突然勃然大怒:“不要再说了。一个杯子、一个香炉还都有耳朵,你难道不长耳朵吗?你难道没听朕多次说过赵普是社稷之臣吗?”
赵匡胤气头之上随手扔出正在把玩的玉斧,不敢躲闪的雷德骧被砸落了两颗门牙。盛怒的赵匡胤又下令将他收押,扬言要斩首示众。
然而赵匡胤此举更多的是政治作秀,行为意义更多的是向外释放一个信号——“赵普这个人现在我还有用,你们不要没眼力见儿地过来搞他”。
实际上他也不是像表现出来的那样生气,判处死刑什么的也只是说说而已,最终雷德骧也只是判了一个很轻的罪名“阑入罪”,就是未经许可擅入宫禁罪,判决公告里丝毫不提诬告赵普一事,只是官降三级,贬到商州(今陕西商洛)做司户参军,主要掌管户籍、赋税和仓库交纳等事项。
但日子一久,赵普还是出现了问题——他膨胀了。他慢慢感受到了权力的快感,内心的欲望和野心慢慢被点燃,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凌驾于他人生命之上予取予夺。他享受那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仿佛世界都在他的指尖流转,这快感如同盛开的罂粟,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他开始直接介入财务审批、刑名诉讼,慢慢又插手到了人事任命的大权上,这渐渐就让赵匡胤难以忍受。很多时候,培养下属就是把双刃剑,他会成为你迎战政敌的利器,但如果太过锋利了,也有可能会伤及自身。
赵普在宰相办公的政事堂里放了一个一人多高的大坛子,下面报过来的奏章他只要看着不喜欢,就直接甩进去扔掉,根本不会让赵匡胤知道。对于下面各路、州府里面主官的人事任命,他经常列一张人员清单,直接也不解释拿去就让赵匡胤签批同意。
有一次,赵普向赵匡胤推荐了一名官员任三司副使,这可是掌握中央财权的重要职位。赵匡胤看不上这个人,直接否决了提议,然而赵普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推荐。这让赵匡胤烦不胜烦,拿起来奏章一撕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默默弯下腰,捡起奏章后谢恩出宫。赵匡胤以为这事就此完结了,哪知道第二天,赵普把那份奏章皱皱巴巴重新粘到一起,又呈了上来。最终赵匡胤拗不过,还是任用了那名官员。
随着赵普的权力日益膨胀,赵匡胤也开始转换对赵普的处理态度,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赵玭举报走私案。在赵光义手下众多检举赵普的官员中,赵玭的亮眼之处在于执着,颇有一种不搞倒赵普不罢休的精神。
那个时候,赵匡胤为了反对铺张浪费,禁止朝廷命官从西北边陲山地运送木材,但是赵普不管不顾地私下派人前去购买,不仅用来自建庭院庄园,还在京城大肆售卖牟取暴利。
这种明目张胆的违法赵光义不可能不知道,他手下有个左监门卫将军叫赵玭,武夫出身,是个急躁刚直的愣头青,于是这个举报赵普走私的差事就落到了赵玭头上。
接到活的赵玭是忐忑万分,生怕举报赵普会为自己引来大祸,但是不干又不行,自己和家人的荣华富贵都是人家赵光义给的。赵玭愁的是坐立不安,踌躇再三之下,他偷偷给皇帝上了一道秘密奏折,上完以后就提心吊胆地在家等着。
结果他等了半个月,既没有等来皇帝的传唤,也没有等到赵普的报复,这头顶上悬着把刀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他紧张得根本睡不了觉、吃不下饭。
实在忍受不了煎熬的赵玭发了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面,他陷入了神经质的癫狂,红着两眼足足上了三十七封奏折,死活要有个结果。但他的一次次上奏都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他心里面就琢磨开了,他猜测这一定是赵普在从中作祟,私自截留了这些奏折,而且这赵普肯定还在暗中盯着自己,准备暗害。他吓得想赶紧直接去找赵匡胤面圣告状,但是他官职不够,跑了几次皇宫连大门都没有进去,就被守卫轰回了家,还因擅闯宫门被罚了俸。
敏感的赵玭此时已经变得如同惊弓之鸟,最终他决定破釜沉舟,直接和赵普开战,可实际上赵普到现在连他是谁还不知道呢。
开宝四年的春寒料峭中,赵玭像困兽般冲过宣德门。他扯住赵普轿帘的瞬间,指甲在紫檀木框上划出带血的沟痕。\"尔私贩巨木、僭越礼制!\"嘶吼声撕破晨雾,路旁槐树惊落宿雪纷纷。赵普一下子都懵了,“张皇失措、不知所以然”。这样一来,本来只有赵匡胤知道赵玭密奏的事情,忽然间就被闹得满城风雨、天下皆知。
赵匡胤不得不公开处理这件事情,不过此次处罚的对象不再是举报者,而是赵普了。他命令百官朝议,讨论是否将赵普罢官免职、驱逐出朝堂。
百官朝议之后,由太子太师王溥向赵匡胤报告结论:“此事证据不实,应是赵玭诬告。”赵匡胤态度马上急转弯,命令当庭杖责赵玭。赵普这次乖了,知道赵匡胤是在敲打自己,马上站出来赶紧为赵玭说情,表示和解。赵普跪地求情的姿态如此谦卑,仿佛三个月前那个在政事堂摔碎谏官牙笏的权相从未存在。
赵匡胤似乎等的就是这一刻,马上表扬了赵普高风亮节,然后把赵玭另封汝州做了牙将,此事就此草草了结。对比三年前对雷德骧毫无迟疑的惩罚,此次却是首先把赵普摆在风口浪尖,让百官讨论如何处置,这其间态度之变化一目了然。
对于赵玭举报一案,当时朝廷也有很多议论,其中可信度最高的一条议论是说:赵匡胤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好顺势敲打限制赵普,但只是几封秘密举报成不了气候,赵匡胤只能暂时搁置,等待合适时机一并清算。哪想到赵玭这愣头青直接跳了出来,搞得满朝沸沸扬扬,这也正好给了赵匡胤借题发挥的机会,所以才会有赵匡胤要驱逐赵普的朝议。
有人问了,为什么雷德骧、赵玭这些人前赴后继,甘愿做马前卒被怼在风口浪尖?
答案是他们在赌,把宝押在赵普和赵光义的其中一边,赌赵普一直能高居宰执,或者赌赵光义能最终继承皇位。赌赢了就是个人荣华富贵,整个家族鸡犬升天;赌输了在其他朝代是杀头灭族,在宋朝风险要小得多,因为赵匡胤厚养士大夫,党争这种事情顶多就是个降级免职。喜欢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大宋一朝,党争持续时间最长,从建国之初到亡国都在党争,党争也表现得最为激烈,士大夫表现的是英勇无畏的前仆后继。
对于权臣之间头破血流的争斗,赵匡胤是喜闻乐见的,会时不时地拉拉偏手,以平衡双方势力,还会经常抛出点利益出来,刺激双方继续打别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