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娘奇闻”真相的线索就藏在古代的医书里,古代的医生们认为,人奶凝聚人之精血,长期服用可以保健治病、美容养生,甚至能够青春永驻,如《随息居饮食谱》一书中说:人奶可以“补心血,充液,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长筋骨,利机关,壮胃养脾,聪耳明目”。李士材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人部》中说:人奶“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肝脾三经,主健四肢,荣五脏,实腠理,悦皮肤,安神魂,利关格,明眼目,久服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人奶可治“虚损劳、虚损风语、中风不语”等病。
《史记》和《汉书》中都讲了这样一件事:汉文帝时的丞相张苍年老休官后,牙齿都掉光了,硬东西嚼不动,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吸食人奶养生。这老家伙有妻妾上百人,吃奶不成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做他的奶妈,就这样在取之不尽的人奶养育下,他活了百余岁才去世。这大概是成年人食人奶的最早记载了,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都记录过饮食人奶的奢靡风气。
在有些时候的上流社会,喝人奶几乎成了一种奢靡的风尚,李时珍还曾记载过一首他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服乳歌》:
仙家酒,仙家酒,两个壶卢盛一斗。
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
丹田若是干涸时,咽下重楼润枯朽。
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既然人奶价值被捧上了如此的高位,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字“贵”,死贵,在人奶炒到最高的时候,需要三十两银子的月钱才能雇佣到一个奶娘,而这是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好,事情到这里逐渐清晰了,皇宫里确定有个贵人信了某个太医的养生之道,迷上了喝人奶,每年耗费几万两银子,把刚生下孩子半年内的上百个奶娘喊进了宫,每天是煎炒烹炸、焖熘熬炖都只用人初乳,然后把寝宫的大门一关就吧唧吧唧吃得不亦乐乎;最后到了关键时刻,这个人还能拿小皇帝的“好色”给挡枪,其权势之大让人咋舌。
答案呼之欲出了,让我们再次叼上烟斗,借用伦敦贝克街那位侦探的名言:“排除掉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不管多么难以置信,也是真相! ”现在让我们猛地踹开寝宫的那扇大门,看到正在吃奶人的那张脸——“奶娘奇闻”的幕后主角就是咱们的老毕登高老太太,只有她有能力去调动这么大的财力人力,只有她能让皇帝都得忍气吞声,也只有她能让气势汹汹的大臣们立马闭嘴。
自宋仁宗以后,大宋朝廷一向是以节俭立国的,高滔滔也是极力树立自己的节俭形象,被称为“恭勤俭度越前古”,她有几件事情被广为宣扬:除了参加朝会和重大典礼,她一律穿普通布料缝制的衣服,以此来体现节俭的生活态度;文思院所贡的大小物品,她不取一件,好展现她在政治上的节俭和清明;在高太皇太后生日时,御厨用羊乳和羊羔肉制作成美味佳肴,进献给太后,高太皇太后看着这两道菜说:“为了这两道菜,杀母羊取羊乳,那么羔羊就得断奶饿死;羔羊还没长大就要烹食,有伤天理!”于是命人把菜撤走,并下旨今后不许宰羊羔做菜,一定要注意节俭。
现在她又想喝奢侈的人奶来长命百岁,又想宣扬节俭以良好品德示人,既要还要,又当又立,那就只能让赵煦背锅,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戏了。当然这也不是高老太太第一次欺负小皇帝,在这一段的宋史里,我们经常能看到高老太太无故找茬训斥赵煦来给自己立威。
而在这时候,没人注意到那个13岁少年天子衣袍下紧紧攥着的小小拳头。就在奶娘事件不久后的某天,高滔滔正装模作样地处理朝政,开心享受着高高在上的快感时,突然想起旁边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她的好大孙皇帝赵煦,这孩子在“奶娘奇闻”事件出现后,变得更加的沉默寡语,经常是一局朝会开下来,连一个字都不说,于是高老太太随口问道:“臣子们说了这么多事情,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畅所欲言啊。”
这可真是太难得的关爱,只见小皇帝谦恭地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答道:“娘娘己处分,俾臣道何语?”英明的娘娘您都处理好了,还需要我这个卑微的小臣说什么呢?这句谦卑到骨子里的应答,让垂帘后的老妇人满意颔首。从赵煦后来的性格上来看,作为一个皇帝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可以想象他心中强压下的是怎样的愤恨。
这是一个非常隐忍和聪慧的孩子,他在心里默默承受着一次次的委屈,哪怕头上被扣了个“色狼”的帽子,表面上依旧能风轻云淡地装着傻。在那个幽暗封闭的深宫里,身边被安插的都是高老太太耳目,他丝毫不能吐露自己的心声,只能在漫漫长夜里蒙着被子独自消化负面情绪。
在心里,赵煦无比怀念那个疼自己爱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还活着,这个糟老太太就绝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欺负自己。他也无比崇敬父亲所做的变法和军功,但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太太一次次地废掉父亲辛苦建立的法度、送出去父亲拿回来的国土,而自己一点都无能为力。
正是赵煦的隐忍,让所有人都忽视了他,没人知道这个少年积压下的热血会在未来爆发出怎样的威力。
当我们在《宋史》字缝间追寻这段历史的真相时,看到的不仅是某个老太后的养生秘术,更是一个畸形政治生态的缩影——在那里,道德是伪君子的遮羞布,谎言是弄权者的通行证,而真相,永远蛰伏在史册的阴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