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二丫在李家村拼命学习的时候,天下局势发生了不少的变化,首先是当朝皇帝因为难以挽救王朝颓势,选择了缩在紫禁城里醉生梦死。
这位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年轻气盛,妄图以一己之力改变王朝颓势,首先选择了改革官场,打压贪腐,但由于朝廷自前朝时皇帝纵容和大贪官娈安的影响,导致天下官员相互勾结,读书人以赚钱为做官的动力,诞生了不少名言,如千里做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官员贪墨成风,内外勾结,道光帝又没有培养出前明时的厂卫机构,每每派遣钦差去查贪墨多因为官官相护而不疾而终。
后来道光帝又深感西方蛮夷使用鸦片大肆掠夺白银,致使国库越发空虚,于是同意了林则徐的硝烟大计,结果两年战争打下来这位步入了中年的帝王仿佛失去了锐气,签订了丧权条约。
条约签订之后,道光帝一下子老了,失去了志气,常常躲在后宫或者皇家庄园里玩乐,每每看到各地报上来的坏消息总是大发雷霆,甚至训斥百官。
前不久军机大臣穆彰阿为了讨好道光帝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先是给各地督抚发了消息,严禁各地将各种“无关紧要的匪患上报”。
此外,穆彰阿将已经涨了一倍的赋税又增加了三成,想要通过这样的举动来讨好皇帝,维持荣宠。但这样一来,天下就隐隐发生了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川陕的山区之中白莲教余党,疯狂地吸收各地动辄以万计的流民,颇有东山再起的势头。
其它如江西、两湖、两广等山区上山为贼寇的很多,中原地区和京畿地区倒是因为王朝军事力量镇压,没有出什么乱子,但上千万的流民集聚于京畿地区,中原更是流民遍地。
要说这流民为何如此之多?也是道光的前任雍正和乾隆的锅,雍正朝设置了一个制度,叫做摊丁入亩。这个政策将税收由人头税改成了土地税,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距,但却引发了人口问题。
之前一户人家生了多少人就要交多少税,那么农民为了少缴纳税收,自然不会生太多孩子,整个社会的人口是和农民拥有的土地挂钩的,这个导致封建社会的人口维持在一千万到六七千万之间。
这个政策实行之后,只要农民手里地不变,生的越多家里就有更多的壮劳力,所缴纳的税收也不变,因此制约人口增加的门阀就打开了。
乾隆即位之后,狂妄自大,为了体现盛世局面,颁发了大量的刺激人口的政策,导致乾隆一朝在丁人口从七千万飙升到四亿多,而且生的孩子还得生孩子,因此天下流民以千万计。
到了当今的道光帝时,人口问题已经尾大不掉了。
皇帝勤政的时候天下还能勉强维持一个稳定,皇帝因为对外战争而失去了志气,选择醉生梦死,王朝自然加速腐败了。
却说两广地区,两广总督徐广缙常年治所位于广州,此时由于广东地区天地合甚众,于是两广总督选择了一个极端简单的办法:驱逐出境。
在各种操作下,不仅是无数的乱军被驱逐进了广西深山之中,还有数以万计的流民被驱赶着入了广西,统称为“客家人”,与当地的原着民“土家人”相对应。当然这其中多少良民被官府污蔑吵架后沦落为流民的不知道多少,不过这些和那些官吏老爷有什么关系呢?
大量客家人入桂,不仅导致了人口和土地的极度不平衡,更带来了大批的反清社团,这些社团大肆地扩张着,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桂城,巡抚府里面,大批的官员和幕僚坐在椅子上,规规矩矩的不发出一点声音,上首上广西巡抚郑庭深看着桌案上摆着的三个卷轴,烦恼地揉着脑袋。
一份是军机处发来的行文,不仅驳回了自己上报的调兵镇压桂南天地会叛乱的申请,还训斥自己“夸大贼清,扰乱圣听。”
另一份是总督府发来的行文,不仅拒绝了调派军队的请求,还要求自己加快收税进度。
第三份则是一张下面呈上来的报告,说是偏远郡县社团众多,乡村之中常常有白莲教、天地会成员聚集,各地治安捕快下乡所有损伤,只能龟缩城里,希望桂城派兵。
看着总督府发来的行文,心中暗骂总督徐广缙公报私仇,虽然气愤但总不能摆烂,于是连连下了一些决策。
“首先对于贼军,桂城的三千八旗军和五千绿营兵不能在动了,其它各绿营兵由提督向荣统领,首先肃清桂南贼军,然后将桂东贼军驱逐出去,各地团练无比配合。
至于其它各地方,对付乱民要智取,不要让土家和客家人联合起来,要积极笼络各地豪强,允许他们开办团练控制农村,只要按时交税即可。”
……
上层的风云变化,底层人不得而知,不过开会回来的李家族长唉声叹气地聚集着村民。
“唉!县城里的李主薄告诉我,今年由各地的乡绅负责收税,我们乡的是王家,他们额外增加了一成税赋。”
族长说完具体的税收之后,人群一片寂静,仔细估算了一下把税交了,今年冬天就没有粮食吃了。
“王家人还说,如果把地卖给王家,可以减免三成。”
嘭!
“欺人太甚,这个王家居然想趁火打劫,族长你不会同意了吧?”脾气暴躁的王蛮边说,边用危险的眼神看着他,大有他敢说是就拍死他的打算。
“当然没有,我只是说回来讨论讨论。那么今年怎么办?”
于是李家村众人激烈的讨论起来,年轻一辈的更是提出直接跟王家对着干,不交税,但被众人否决了。
公然抗税自然是不行的,但老老实实交税的话估计连冬天都过不去了。
怎么讨论都没讨论出章程来,夜晚各家各户的大人揉着眉头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