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南安-同古之战的影响,周围的县城的清兵虽然说是对义军进行封锁,但却不敢逼的太紧,来往的行商只要交了一点钱,这些拦路的清兵也就放他们过去了。
毕竟,如果把义军惹恼了,就那点兵力都不够义军打的,而且如今广西的清兵主要在围剿金田的太平军,这几个县也没有太多的兵力进行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义军也没有对他们动兵的打算,只是在辖区内疯狂地增强实力。之后李希音授意商业部用金钱向几个县购买粮食、布匹、盐铁等东西,希望打开商路。
几个县令拍着胸脯跟上面保证绝对会对义军进行封锁,但反手就向义军卖起物资来了,为了保证安全,还把利益的大头打点州郡和省里的官员。
如此,清平三县虽然被重重包围,但来往商人停留,繁荣更胜从前。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官员在资敌,但自乾隆以来,官场腐败,读书人不再信奉前明心学,公然把当官就是为了求财挂在嘴边,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当官就是做生意,读书时候投入成本,当官的时候收取利润。
因此,一大批官员心中只有权和钱,对于朝廷没有什么忠诚,把百姓视作刍狗,贪婪无度、昏聩庸碌,为了利益不管不顾。
在这种情况下,义军政权不仅站稳了脚跟,更是借着周围几个县的物资飞速发展起来,百姓开荒种田、劳工生产制造、士兵加紧训练,势力日新月异。
最终,到了腊月二十左右,义军新一轮的政策取得成功,军队补充完毕、各级政府成功组建、工厂开工,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就在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一个法国人戈尔从越南而来,带来了不少好东西”
李希音让商业部的成员热情接待了他,并买下了他所带的所有货物,再用金银做诱饵,最终收买了他达成了合作。
虽然这一次生意可以说是十分亏本了,但是商业部在其嘴里得知了世界的格局,并达成了一个合作:“义军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西方的科学知识,主要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知识,教材根据不同的等级付出不同的资金,最基础的一本物理书也价值数百两,若是翻译过的价格翻倍。
对于这个情况,戈尔在犹豫片刻之后欣然答应,他甚至留下来上课,每一节课都收获很多银两。
而李希音立即授意主管教育的秦贤在中学里开设了初等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并选拔好学之士尽量地吸取知识,尽快地建立其基础学科和理论研究。
相比于这些实用的学科,李希音并不看得上所谓的八股文,义军需要的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那些腐儒。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将近两个月的研发,义军所掌握的火药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火药威力得以保证,在武器应用方面,火箭弩机的生产工艺进一步完善,携带火药的火箭在发射之后可以通过引信很好的控制爆炸时间。
而且对于大炮的发明也有了眉目,在腊月十八第一门土炮生产出来并投入使用,土炮是利用火药爆炸,把弹丸(铁弹甚至是石弹)打出去,对敌人进行溅射伤害。
虽然这玩意看起来效果实在不咋地,但在城池攻防战里还是有不少作用的,因此被研发出来用于三个城池的城卫工作。
李希音给每个研发者发放了资金,一人发了一套房用于其家人的安置,并一人发了一笔丰厚的军功作为奖励,然后,李希音和他们商讨了研究所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一个方向是继续对弩箭、甲胄等进行改进,尽快造出来可以瞬间多发的弩箭发射装置,李希音看得前朝兵书里就有一个叫做“一窝蜂”的武器,他使用火药进行驱动数十支箭矢对敌人进行火力打击,十分厉害。
另一个方向则是根据西方武器理论进行新武器的研发仿制,主要研发仿制滑膛枪、西方火炮、铁船等新技术,尽量进行学习。
其实李希音还希望他们能够研究出蒸汽机和内燃机出来,在李希音的宿慧记忆里这玩意的作用十分巨大,可惜如今受制于钢铁生产,只有钢铁产出来了才好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李希音还专门设立了炸药的研究,希望能够对炸药进行改良。
对于这些人,李希音还是十分有信心的,毕竟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人研制出了火箭载着人上天,虽然十分疯狂,但其火药威力还是相当厉害的,所以李希音认为百姓之中人才还是很多的,只要他们发挥他们的能力,就能研制出厉害的东西出来。
就在这样平稳的局势之下,年关也越来越近,三个城池内百姓人来人往,都在购买着年货,准备热热闹闹地过个年。
为了防止清军在过年的时候搞事情,李希音直接让人带兵把周围几个县城里面和义军唱反调的县城收拾了,干脆利落灭了那个县令训练出来的“三千精兵”,瞬间周围几个蠢蠢欲动的县城立马老实了下来,拼凑了礼物给李希音拜年,生怕李希音转头把他们给削了。
在此之后,就是放假了,自治政府职责部门安排人员进行轮值,城卫军、护卫军和治安队则是分成两队,进行轮休。
整个义军控制区域内百姓热火朝天,喜气洋洋,和清军统治区域内道路边的累累白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