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柱被抽得抱头鼠窜,一边躲一边委屈地大叫:“哎哟!忠叔别打!别打!我又不知道!读书人的名号咋这么怪!探花探花…听着就不像好人嘛!” 他这一辩解,更是引来周围更大一波的笑浪。
好不容易等忠叔气喘吁吁地停了手,张铁柱揉着被抽疼的脑袋,看着忠叔手里那封家书和捷报文书,眼睛又亮了起来。巨大的喜悦终于冲垮了那点委屈和困惑。
“嘿嘿,嘿嘿嘿…” 他挠着头,咧开大嘴傻笑起来,越笑声音越大,最后干脆叉着腰,对着贡院大门的方向,扯开破锣嗓子激动地吼了起来,声震半条街:
“听见没!都听见没!我家大少爷!李朗!中探花啦!探花郎!哈哈哈哈!”
“明哥儿!明哥儿你听见没!大少爷当大官啦!探花郎!”
“一门双杰!咱老李家要发达啦!”
吼了几嗓子,他忽然又掰起自己那粗壮的手指头,一脸认真地盘算起来,声音洪亮地自言自语:
“大少爷是探花…探花郎…那是文曲星下凡,得挂个大灯笼!”
“明哥儿是府案首,这院试完了,肯定就是小三元!小三元那也是文曲星!也得挂个大灯笼!”
“那咱老李家门口…左边挂一个给大少爷的探花灯笼!右边挂一个给明哥儿的小三元灯笼!嘿!那得多气派!多亮堂!方圆十里都得看得见!晚上都不用点灯了!”
他越说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李家门口那两盏巨大无比、光芒万丈的灯笼,照亮了整个青浦县的夜空!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巨大的、与有荣焉的自豪!
忠叔看着他这副憨傻又激动过度的模样,再看看周围人群投来的又是好笑又是羡慕的眼神,无奈地摇摇头,嘴角却也不由自主地向上弯起。
心中的忧虑被这巨大的喜讯和铁柱的憨态冲淡了不少。他小心翼翼地将吏部捷报副本和家书贴身藏好,再次望向贡院大门时,眼中除了担忧,更添了一份沉甸甸的期盼。
一门双杰…大少爷已登龙门,就看少爷此番能否鱼跃化龙了!
院试第三场,策论。
丙字列西排第七号舍内,墨香似乎终于压过了那顽固的霉腐气息。墙角那道裂缝,如同被彻底封印的魔眼,再无任何声息传出。连续两日的死寂,让李明紧绷的神经得以稍作喘息。
他端坐在冰冷的号板上,脊背挺直如松,眼神锐利而沉静,全副心神都凝聚在眼前的策论题目上。
题目只有简洁有力的四个大字:“固本兴利”。
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何为国之本?农桑?吏治?军备?民心?如何兴利?是开源?是节流?是革弊?是布新?
李明没有立刻动笔。他闭上眼,脑海中如同走马灯般闪过无数画面:青浦县郊外辛勤劳作的农人佝偻的背影;县衙胥吏下乡催缴钱粮时那或倨傲或贪婪的嘴脸;驿站旁流民浑浊绝望的眼神;父亲李承宗在书房批阅案牍时紧锁的眉头;大哥李朗信中提及京城繁华下隐隐的波澜;甚至,还有赵文彬那伙人因妒生恨、不择手段的狰狞面目… 这些所见所闻所历,此刻都化作了最鲜活的注脚,融入他对“本”与“利”的思考。
大哥高中探花的巨大喜悦,如同注入心田的甘泉,滋养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豪情。父亲的隐晦提醒,又像一剂清凉散,让他保持着绝对的清醒。
他提笔,饱蘸浓墨,笔锋悬于纸面之上,凝神片刻。骤然落下!
“臣闻治国之道,譬如植木。本固则枝荣,源深则流长。本者何?民也,农也,仓廪之实也!利者何?非锱铢必较之末利,乃生民休戚之大利也!…”
开篇破题,直指核心!将“本”牢牢锚定在“民”与“农”之上,将“利”升华至国计民生之大利!气势磅礴,立意高远!
紧接着,笔锋一转,切入现实痛点:
“…然观今之州县,田赋不均,胥吏苛扰,豪右侵吞。农夫终岁勤动,或不足供朝夕;而仓廪府库,常患空虚。此非生财之乏术,实乃取之无度,用之无节,蠹虫蚀于内也!…”
文字犀利如刀,直指赋税不均、胥吏贪墨、豪强兼并三大弊政,点明国库空虚的根源在于内部的蛀蚀!过目不忘带来的庞杂地方志资料、历年邸报中提及的案例、甚至徐静舟札记中记录的民间疾苦,此刻都化作了笔下最具力量的论据!
如何“固本”?李明提出了三条:其一,“清丈田亩,均平赋役”,打击隐田漏税;其二,“汰冗员,肃贪墨,简政以安民”,整顿吏治;其三,“重仓储,备凶荒”,建立完善的防灾储备体系。条理清晰,切中肯綮。
如何“兴利”?他笔锋再转,思路开阔:
“…开源之道,非唯加赋。可导水利以增膏腴,通商贾以活血脉,劝课农桑以厚其生,兴百工以尽其用…节流之要,首在汰冗兵、省浮费、禁奢靡…”
他不仅强调兴修水利、鼓励商贸、发展手工业等开源之法,更将“节流”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矛头直指庞大的军费开支、朝廷不必要的浮费支出以及弥漫的奢靡之风。甚至大胆提出:
“…更可效前朝‘常平’之法,丰年平价籴粮储之,歉岁平价粜粮济之。官府不谋利,唯平抑谷价,安定民心。此亦藏富于民,固本兴利之良策也!”
建议恢复类似“常平仓”的平准机制,由国家调节粮价,稳定民生。这在当时,已属极具前瞻性和务实性的经济主张。
整篇策论,洋洋洒洒数千言,一气呵成!论点鲜明,论据充实,逻辑严密,既有对现实弊政的深刻剖析,又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字里行间,充满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更重要的是,通篇贯穿着一种昂扬进取、革故鼎新的锐气!这锐气,既来自于他过人的学识和洞察力,更来自于大哥金榜题名的激励和那份誓要“连中三元”的豪情壮志!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李明搁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股难以言喻的酣畅淋漓之感流遍全身。这三日的压抑、惊险、疲惫,仿佛都随着这篇倾注了他所有心血的策论挥洒而出。他仔细审视着墨迹未干的试卷,字字如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带着一股破茧而出的锋芒。
就在这时,贡院内代表终场结束的云板声清脆地响起!
“梆!梆!梆!”
“诸生停笔——!”
“静候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