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大家也都起床了,不起床也躺不住,因为隔壁太香了,他们只是闻着味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老三打着哈欠从房间出来,“大姐,我们家做饭的问题怎么解决?”
李春华耸了耸肩膀,“问我干什么?你们自己商量啊!反正粮食我已经拿出来放在厨房了。”
上辈子她像个老黄牛一样照顾他们,这辈子他们想都不要想,没人做饭那就都饿肚子,靠她养,还整天哔哔赖赖的。
老三转身去了厨房,其他人也都低着头不看李春华,估计是觉得没脸吧,毕竟他们一直觉得大姐不好,结果真正不好的人是二姐。
看着他们低着头揪着衣摆的样子,李春华什么都没说,就算他们还小,可以掰正,可是这和她有关系吗?
她为什么要劳心费力的去掰正他们呢?
掰正他们,她能得到什么回报呢?
让他们自己生长吧,能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她没有付出,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寒心了。
林秋实过来喊李春华过去吃早饭,看到她的弟弟妹妹们都在堂屋站着,便说道,“你们全都过来吃早饭吧!”
今天是订婚的日子,他们要是不来,难保村里人不会多想,所以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下的。
林家门前的空地上用竹片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里面摆放着五张桌子,每张桌子的中间都放着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放着花生、瓜子,一个盘子里放着红、绿、黄三种颜色的水果糖。
订婚而已,整的比人家结婚的排场都要大,弄的李春华十分的不好意思,但也能直白的感受到林秋实对于他们婚事的重视。
来到林家,只见院子里用泥砖搭了两口简易灶台,上面放着两口大铁锅,村长家和会计家的两位婶子正在炖猪蹄那些比较费时间的菜。
看到李春华过来了,村长媳妇笑着说道,“春华今天真漂亮,跟秋实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会计媳妇也说道,“春华,秋实,你们两个都不容易,从今往后成了一家人了,你们两个要好好过日子,把这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
“婶子,我们会的,我先带他们进去吃早饭。”林秋实点点头,便带着李春华姐弟到堂屋坐下,随后林秋实去厨房将面条端了出来。
面条上是红烧排骨面,还有一个煎的金黄酥脆的鸡蛋,看着就十分的诱人。
他们面前的饭桌上还有两道小菜,分别是咸鸭蛋、腌萝卜。
排骨炖了很久,软烂脱骨、又鲜又香,不止李春华,就连其他人也大快朵颐起来,根本就没有说话的空闲。
刚到九点多,就有人迫不及待的上门了。
订婚不用上礼金,所以来吃酒席的人,都是带着礼物上门的,鸡蛋、木梳、铁架梳妆镜、兔子、丝巾、几尺布、大公鸡、老母鸡……
他们将礼物亲自交给李春华,并表达出各自对于李春华订婚的祝福,李春华给他们抓了一大把水果糖,让他们过去坐下嗑瓜子聊天,并悄悄的在心里记下他们送的礼物,方便将来对方办喜事时还人情。
看见季爷爷提着两口崭新的大箱子过来,李春华急忙和林秋实过去迎接,“季爷爷,您怎么提这么重的大箱子过来了?”
虽然是两口空箱子,但是这种姑娘出嫁用来装被子的箱子又大又重,她之前从卖婚假用品店里卖了好几口箱子,她当然知道,就是不知道季爷爷是怎么提下来的。
季爷爷笑着说道,“从木匠家提过来的,也不远,这两口箱子给你添作嫁妆。”
“季爷爷。”李春华有些无奈,他昨天晚上已经给了她一小箱的小黄鱼当做嫁妆了,没想到今天季爷爷又给她拿了两样嫁妆。
季爷爷明白她的意思,随后摆摆手,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过去找位子坐下,跟大家一起聊天。
李春华只好和林秋实一起先将两口大箱子暂时送到林秋实的房间,然后出来做好迎宾接待的工作。
人越来越多,棚子里也越来越热闹,大人坐在一起嗑着瓜子喝着热茶聊着天,小孩子们吃着糖果,在空地上追逐打闹,好不热闹。
孙文孙婶子也来了,知道李春华为了弟弟妹妹们年后的学习,把家里的鸡和猪全都卖了,便给李春华提了一只老母鸡过来,让李春华过年炖汤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喝。
这个孙文是外村人,是嫁到李子村来的,但是她男人失踪好多年,她没有孩子,也没有离开,而是坚持留在李子村孝顺公婆。
上辈子,李春华也认为那个男人失踪了死在外面了,可是后来有钱人来开发李子村的时候,她男人带着老婆儿孙荣归故里,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早就背着孙文在外面结婚了,他在外面享受美好的生活,留孙文在家里替他伺候父母。
可是孙文等了他一辈子,到死都没有等到他回来。
算算日子,那个男人的小儿子现在都有十岁了,可孙文却什么都不知道,看着孙文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李春华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直接告诉她,她丈夫在外面有另外一个老婆和两个孩子,孙文会相信吗?
“春华,你怎么了?”孙文见李春华愣在那里,有些担心。
李春华回过神来,淡淡一笑,“婶子,我没事,谢谢你啊,你快那边坐下吃东西吧!”
“年后开学了,再把老七送我那儿去啊,我保证替你照看的好好的。”孙文笑着拍了拍李春华的肩膀,叮嘱道。
大家都要读书,没有专人照看老七,而孙文也没有孩子,相对来说要清闲一些,而且有个孩子在身边陪着,也能弥补点没有孩子的遗憾,于是李春华便每个月给她两块钱,托她照看老七,两个人一直合作的挺愉快的。
只是现在知道老七不是她的亲弟弟,李春华不想为他付出这么多了,让他自己在家里生活也不是不行。
毕竟老五、老六读小学,离家近,天天下午放学都回家,老七只要在家里待一个白天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