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入城,人心遂宁。
紧随而来的是粮食问题。
虽然统计结果未出,但是诸位军官站在开封城头俯瞰,勤王部队所到人数至少十五万之众,诚然一部分已经在城下战死,人数依旧众多。
此时刚解困的开封城无法供养如此巨量兵力。
漕运虽然通畅,也得时间才能调集粮草抵达。
同时还有胜利之后的“赏赐”问题。
在东壁行宫内,赵煊短暂地接见了几位勤王将领,他们虽然嘴上说着勤王救驾不是为了钱财,但皇帝能真不给么?
真不给,寒了心,谁还给朝廷卖命。
按照军功,该升官就升官,军饷也是该发就发,虽然国库用度紧张,也要发出去。
赵煊见到宗泽的第一面不是感动之类的情感,而是觉得陌生。
没错,是非常真实的陌生。
对这个刚刚拯救了整个开封的大英雄,这个历史上的悲情英雄,感到十分的陌生。
至于为什么,赵煊觉得,是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大,加上宗泽此人老谋深算,一副不好惹的模样,没有孙傅来得讨喜,还有朝廷愈加严重的文武对立,宗泽眼神当中对于朝廷还有稍微的防备,致使两人中间出现隔阂。
虽然宗泽是不折不扣的文臣,但在河北多年,早已半步入武,军队当中威信极高。
不过没关系,见面次数多了自然熟络。
勤王的诸军当中,还有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
他就是钱盖,作为吴越王钱镠的后代,在西北“抗夏”多年,此时已经快七十岁了,依旧不顾路途遥远,极速勤王,随他而来的还有李弥大。
西军尽数是他俩麾下,大战粘罕不落下风。
赵煊记的没错,李弥大有个裨将叫李彦仙,是个好苗儿,叫人记下,将来可以“特殊照顾”一番。
钱盖多有遗憾,告诉皇帝,若是范致虚能出潼关来援,对战粘罕结果真不一定。
暗暗地戳他脊梁骨,告范致虚勤王不力。
这么告状也情有可原,范致虚还真是能力问题,不敢出关突破金人封堵,导致他率领的另一半西军精锐没能前来迎战粘罕。
同时也因为两人级别问题,本来应该是上下级关系,钱盖领导范致虚,硬生生被宋钦宗搞成了平等关系,范致虚无人节制,逗留不前,此时金军已退,他大可能已经返回京兆府。
赵煊其后肯定要去重新安排陕西路的宣抚使,范致虚难堪大任。
陈规作为一个小小的安陆县令,能组织起水军陆军两千多人,外加十几条战船,封锁河道给金人造成不小威胁,实乃大功。同时陈规这个人懂些技术,善于守城,当县令屈才了,后面要妥善安排。
赵煊和他们一一见过,各位军官生怕这是和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最后一次机会,争先恐后的表现,想让皇帝记住自己,好给部下讨要赏赐和升迁。
初九日宣布召开的大朝会,他们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若不抱紧皇帝大腿,决定他们赏赐都可就是朝廷上的文官了!
潜意识里默认文臣们不给好脸色,急得他们团团转,若得不到赏赐,死去的同伴算什么!
赵煊则笑着跟他们承诺,明日的大朝会,他们都能参加。
这把随驾的官员吓住了。
宰执六部侍从官、谏官加上京官,就能将垂拱殿挤得水泄不通,更何况还有合门使以及内侍,又让这些粗鲁的武臣进来?
岂不是乱了套。
更何况,作为东壁战场主心骨的宗泽只是一个磁州知府,本就没有资格上朝。
他们当中,只有职位最高的钱盖有资格参加,钱盖现在是陕西各路总制置使,在朝廷的官职是户部侍郎,当初被宋钦宗以龙图阁待制外任,原官职不变。
随驾官员只同意钱盖参加。
赵煊瞪了一眼那个随驾的兵部官员,孙傅不在,当起出头鸟啦?
“朕可有说过在垂拱殿开?”
那兵部小官员回答:“陛下不在垂拱殿,又在何处呢?”
朝会当然在垂拱殿,难不成紫宸殿?
日子不对。
赵煊微微一笑:“卿说人数众多站不住脚,那咱们搬到大庆殿可行?”
“有大地方不去,非得挤那个小地方。”
“......”
诸位随驾人员看皇帝的眼神瞬间变得惊讶。
大庆殿是什么地方?
那是大宋举行重大庆典时候才使用的地方,殿宇广阔,可容纳万人,东西距离达到八十米。
“大庆,大朝会也能使用,没问题吧?”
“没......没问题。”那兵部小官员悻悻回答,不过当他缩住脖子后猛然意识不对。
他不是要反对那群武臣前去朝会么,和挤不挤的下人有何关系!?
被官家绕进去了!
......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九,午后。
勤王部队各级军官被批准参加大朝会。
时间已经来到午后,皇宫最大的建筑大庆殿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击退金军后的第一次朝会,文臣们极其重视,各自芴板上写满了各种谏言,准备随时发挥。
今天是“论功行赏”的日子,更是加官进爵的日子,谁也不想错过。
他们和武臣早早抵达等待,双方“各自为站”,等级稍低的文臣会内心感激这群武臣,但官阶高有一定的地位的文臣们,倒是不怎么喜欢这群武夫。
拯救开封城一事先不说,他们只看这群兵痞的到来给开封多大的压力?
拯救京师的功劳怎么也不能全算他们头上吧?
朝会还没开始,由围困期间何栗提拔上来的“嫡系”文官们就开始和武臣暗自较量。
而那些在围困期间被何栗清洗,罢官的庸官懒官一派,还留在朝廷的话事人也多对何栗不满,文官内部隐隐有争斗的痕迹。
文武百官在宰相何栗的带领下按次序站定后,赵煊正式端坐于大庆殿御座当中。
如果时间再往前推,赵煊得执圭,元丰之后便改了,只有祭祀时才“搢大圭,执镇圭”。
如果赵煊想拿圭记事,也不是不可以,但皇帝又不用汇报工作,用不着记事本。
大庆殿内,比起日常朝会的一个起居郎,这里多加两个起居舍人,多两个史官记录。
而赵煊起初有些讨厌的合门司,如今确实没有几人了,因为是武臣,大多数已随军登城作战去,此时仅留几个排班。
自然无人特意到皇帝身边检查坐姿。
不过赵煊还是自觉地坐直来,端端正正,怎么说也是一种脸面。
随即,朝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