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点就贪点吧......谁让他是韩世忠呢。
赵煊将怒气压下,第二次对江南发动战争,赢了还好,若是还输,朝廷恐怕只能屈辱“求和”,国库再也抖不出一毫一厘。
来大名,户部没有随驾,待回京要仔细看看账本,仗打了整整三年,花费接近天文数字不可。
计划明年或者两年后,发动平夏战争,已不现实。
赵煊欲要讨平蹦哒了百年的西夏,预估至少要四五年后!
届时,黄花菜都凉了。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江南须在今年内平定。
“若江南不平,卿又该治何罪?”
赵煊质问韩世忠。
韩世忠倒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将未行,兵未发,陛下先问其罪,恕臣直言,无人敢称百战百胜之将,一输便要流放惩戒,不如不打,臣自请辞官归隐,免得讨陛下不欢喜。”
“......”
垂拱殿氛围更加寒冷了,宗颖觉得,他能清楚地看见皇帝陛下额头青筋暴起,强大的怒火快要抑制不住,吓得其冷汗直冒。
这死泼皮都跟宗泽学了什么!
许久,赵煊挤出一个笑容:“让你辞官归隐岂不是便宜你,要战死沙场才配得上朕对你的信任!”
“别跟我废话,调你精锐南下京师待命,你也滚去京师,准备南征,朝廷所依,唯卿而已。”
韩世忠咧嘴一笑:“不过嘛,臣果真兵败江南,亦没有必要回来见官家,死了算了。”
“官家息怒,臣还不知道此战不能输么。”
“朝廷办好事,将在外,自然舍命。”
待韩世忠说完,宗颖赔笑:“官家息怒。”
“行了,朕可没有那样小鸡肚肠,你们立刻南下,将宗老灵柩扶至京师,三个月后,‘抬棺出征’。”
“遵旨!”
......
河北军大约十万之众,南下平叛用不着那么多,朝廷也供不起那么巨大的征调消耗,只抽调部分精锐,至于抽哪一部分,赵煊让韩世忠自己选,他只点名要一个人随军南下。
那就是岳飞节制的右军。
不久,韩世忠和宗颖先行一步,带着宗泽灵柩返回京师。
赵煊也决定在宋金完成媾和后便起驾回銮。
继续待在大名的赵煊,经过大约一个月的思考,他决定要办一件事,一件大事。
不过在江南平定之前,暂时不能轻动。
继续待在大名府的这一个月,赵煊依旧没有闲着,命令京东东路的密州市舶务用征调、购买、建造等方式,为南征准备大量车船,和海船。
由朝廷拨款,密州提举市舶司花大价钱从海商手里购得了一艘长达十三丈的海船,另外征调到的大小车船达到一百多艘,同时在船坞开始建造韩世忠所要求的海船和楼船,赵煊严令务必三四个月内建造完成。
密州提举市舶司犯了难,他回复赵煊说,一艘大型海船或者大型楼船的建造,需得六个月到一年多不等,三四个月根本造不出。
赵煊不管,给其批复:朕不懂,朕不管。耽误了南征,拿你全家开刀。
密州提举市舶司吓出一身冷汗,马上表示有办法解决。
那便是将京东东路沿海几州的所有船坞内在建的海船或者楼船征用,改作南征船只,给予原本订购这批船只的富商大贾一笔买钱,私家船改成朝廷所有不就行了,省的浪费时间重新建。
而且比起买现成的、二手的海船还便宜很多。
赵煊称善,又给密州市舶务发去御札:很好,那两个月内交付。
密州提举市舶司:陛下,别搞我了,我尽量办,尽量办嘛,三个月保证完成任务!
赵煊又命京师军器监陈规,督造纸甲八千,三个月后交付使用,材料找吏部、户部用陈年账簿、废纸制造。
靖康三年十月底,宇文虚中带着使团返回大名府复命,带来的还有大金皇帝的正式国书,意味着此次媾和成功达成。
金人答应所有条件,以及送回郭药师的请求。双方约定,在国书抵达大名府后,大宋皇帝和大金皇帝都需派人前往两国界河,进行交换仪式,当然是交换郭药师的仪式。
北朝负责押送,南朝负责接人。
赵煊命令李纲前去,负责把郭药师“安全”接回开封,不能有差错。
宇文虚中和王伦成功见到了大金皇帝,二人给赵煊呈上的秘密报告中,给赵煊描述了他们见到大金皇帝的具体细节。
两人还称,现在的大金皇帝,便是金太祖的弟弟,却也已经年老色衰,像那风中残烛,摇摇欲坠,相信他已经不久于世,而大宋皇帝正值壮年;大金国的下位继承人,也就是那斜野,王伦说其是“命不久矣”,身体患病,亦如雨中灯;再有,大金朝堂,当年随他们太祖皇帝南征北战的一群猛将,各个年过半百,半截入土,可谓是“西风凋碧树”,对比之下,大宋人才层出不穷,蒸蒸日上,中兴指日可待。
而更让二人惊呼的是,大金朝堂的年轻一辈,已然全部换上汉人衣冠,行为举止,与汉人无二,将大宋的某些服饰和制度给学了去,二人担忧再过数年,恐怕北人不思宋廷。
赵煊对金国的了解比他们深刻,这些报告于赵煊来说没什么用处,大金皇帝“风中残烛”,二人肯定有撒谎的嫌疑,至少还要六七年这家伙才驾崩,久着呢,至于斜野,他才果真是“雨中灯”,不用多久,就一年过后就要翘辫子。
随着这些人的相继死亡,大金国的“西风凋碧树”时刻亦正式开始,故人陆续凋零,到那个时候,大概是赵煊启动北伐的时候吧......
盟约确立,赵煊于河北裁军,节省开支,暂时只留韩世忠那一支精锐在太原。
随后,时隔半年多,赵煊宣布启程回銮,命令东京留守司做好迎驾事宜。
顺带将王宗濋禁军,李彦仙、孙昭远西军等带回京师。
时靖康三年十一月初。
因媾和路线过宋国北京以及金国燕京,又是宋金两朝、东京之主同上京之主间第一次平等和议,后来遂称靖康年间的这次媾和为“两京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