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宋老和郭老爷子决定向秦古阳等众人透露《古玉图谱》南宋皇宫珍藏品类中的上古瑰宝类极为重要的两个物件“古玉天然太极砚、伏羲人皇笔”,其神奇功能堪称“道级神器”,历代江湖为获得这笔砚引起的恩怨情仇。
宋老和郭老爷子的声音在鼓岭静谧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沧桑,他们的目光穿过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南宋时期。
宋老缓缓地说道:
“华夏法器宝物按器灵觉醒程度、能级强弱,分为“道、神、仙、法”四级宝品,各有不同的功能用途,自行认主,与拥有使用者之间双向选择,而四级中的“道”级宝品,是最顶级宝品,能凭空隐身,当处遁形,隐显自如,其形不固化,能大能小,随需应化,自然所认之主也是天赋最逆天的天选之子天命者,用于助其完全天职使命,我们都知道厚德载物,而能驾驭道级宝品者,其人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功德气运,才能承载其中的重器威压,否则德不配位,不足以承载重器威压,强行拥有,必受其反噬,轻则经脉寸断,重则身死道消。
这‘古玉天然太极砚’与‘伏羲人皇笔’,属于道级宝品,乃是南宋皇宫中的至宝,它们不仅仅是文房四宝中的极品,更是蕴含着天地灵气的神物。
正因为至宝如此重要,整个宋朝的北宋南宋与辽、金、西夏、蒙古之争,其中很大原因皆由这两件道级神器。
‘古玉天然太极砚’,夺天地之造化,据说是由天地初开时的混沌先天一炁,结气成形,未经人工雕琢而自然天成,整个砚台就是天然一个太极图,黑白分明,仿佛蕴含着宇宙的玄机奥秘。
而‘伏羲人皇笔’,则是上古时期,伏羲氏用来画八卦的神笔,笔身由燧人皇钻木取火所用之生机燧木制成,笔毫则是由伏羲母亲华胥坐骑凤凰尾羽,经女娲皇九九八十一天炼化,才得以成形,其笔全体充满生机,饱含浓郁的混沌灵气,伏羲用以一画开天,结束结绳记事时代,开启华夏卦象信息文明,进入易道时代,所以称人皇笔。”
虽然现存的《古玉图谱》上,编着者介绍‘古玉天然太极砚’时,按背后铭文说产自西域,是西域一羌戎部落朝贡大礼,玉器说明是这样介绍:‘砚圆径大小如图,按此古玉得日月阴阳之气感就而成,玉色半白半黑,天然造就,非出鬼工制作,黑白分明,阴阳互位,雕琢制度古朴,建业时背琱铭文五十六字,古砚之佳铭已赞之,不必赘述,但此砚奇异,世所罕见,真稀世之奇宝也。’
砚台背铭原文这样介绍:
“玄黄未判,中蕴太极,阴阳攸分,黑白斯列,爰有奇珎,产自西域,重译献琛,以贡贝阙,大匠琢之,以光文室,陶泓旧范,宜毫宜墨,君子用享,永传万业,建业文房铭。’
虽然历来史学界根据《古玉图谱》中提到的“天然太极砚”及其背铭文的风格和内容,进行分析,说太极砚台还不能确定是哪个朝代物件,
“玄黄未判,中蕴太极”提到了“太极”的概念,太极是中国古代广泛出现在道家和儒家的经典文献中,特别是在宋明理学中太极的概念被进一步阐述。
另外“产自西域,重译献琛,以贡贝阙”表明此砚或是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入中原的,这通常与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有关,这样匈奴人后裔、蒙古人、契丹人、辽、金、西夏就想重新要回此件宝物,以宝物回归之名义,入侵中原,发动对宋战争。
“大匠琢之,以光文室”表明砚台由工匠精心雕琢,用于书房,表明古代文人对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重视。
“陶泓旧范,宜毫宜墨”说明此砚台适合于毛笔书写作画。
“君子用享,永传万业”表明砚台被视为珍贵的文宝,希望它能永久传承道脉。
虽无法精确断代,根据铭文用词内容、风格以及习惯,人们推测这个砚台可能是宋元时期或者明朝的产物。
这是《古玉图谱》面世以来,目前史学界、收藏界形成的共同认知。
但实际上,守护此宝的几大世家大族知道此太极砚乃是上古道宝,道级宝品,与伏羲人皇笔是一套文宝,绝不是如铭文说是西域对中原的朝贡品,更不是西域人所能雕刻制作的玉器,铭文只是遮人耳目,是被人后来加上个外壳刻上去的,有意让人们忘记原来的出处,而说成是西域朝贡之礼,企图占有,借口索要罢了。”
欲知后事如何 且待下回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