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天。
我接到蒲城电台的采访任务,去河北任丘采访一家建筑工地采访一个叫梁桑玮的包工头。
梁桑玮是牡丹城人,1969年出生在黄河岸边的南村,男性公民,他承包了黎明小学教学楼工程。
工地有60名来自梁桑玮老家的民工,他们对梁桑玮都很看好。
这儿的伙食好,伙房饭菜调理的有滋有味。
在采访完梁桑玮之后,我又去了荷花淀。
在荷花淀结识了一位乡土作家老梅,荷花淀派作家。
老梅在任丘《荷花淀》杂志社上班,和他结识是我的文艺之缘。
在这里,我写出了《荷花淀之歌》……
艺术绽放荷花淀,情爱荷花红红,剧本《红荷花》投资拍摄……
——题记
1912年的春天,河北任丘的大地正从沉睡中渐渐苏醒,处处透着勃勃生机。阳光洒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仿佛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一名来自蒲城电台的记者,肩负着采访任务,踏上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目的地是一家建筑工地,去采访一位叫梁桑玮的包工头。
梁桑玮,这位出生于1969年、来自牡丹城黄河岸边南村的男性公民,有着典型的北方汉子的豪爽与质朴。他所承包的黎明小学教学楼工程,承载着众多人的期待,那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孩子们未来求知的殿堂。
当我来到工地时,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60名从梁桑玮老家来的民工们,各个都干劲十足。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说起梁桑玮,那都是赞不绝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民工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呀,咱这梁老板,那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人呐!就说这工地的伙食吧,梁老板可上心了,专门请了好厨子,那伙房饭菜,调理得有滋有味,咱干活都更有力气了。”
我在工地上找到了梁桑玮,他正戴着安全帽,和几个工人一起对着施工图纸讨论着什么。见我来了,他热情地伸出厚实的大手,爽朗地笑道:“欢迎啊,记者同志,辛苦你大老远跑这一趟了。”我看着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却透着真诚和坚毅的神情,心中对这次采访也多了几分期待。
在采访过程中,梁桑玮讲述着自己承包这个工程的初心。他说,自己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地方、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当有机会能参与建设这所黎明小学教学楼时,他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一心想着要把这教学楼建得结结实实,让孩子们能在安全又舒适的环境里读书学习。
采访完梁桑玮后,听闻任丘的荷花淀颇具盛名,我便怀着好奇与向往,前往那片充满诗意的地方。
荷花淀,果然如传闻中那般美不胜收。大片大片的荷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粉色、白色的荷花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盛开,仿佛是大自然绘制的一幅绝美画卷。就在这片如诗如画的地方,我结识了一位乡土作家老梅。
老梅就职于任丘《荷花淀》杂志社,是地地道道的荷花淀派作家。他身上有着浓厚的文人气息,眼神中透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当我和他说明自己来自外地,对荷花淀的喜爱以及从事的电台工作时,老梅一下子来了兴致,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
他给我讲述着荷花淀的历史,那些岁月里发生的故事,有普通百姓为了守护家园的勤劳耕耘,也有在战争年代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英雄事迹。他说:“这片荷花淀啊,见证了太多的爱恨情仇,也孕育了无数的希望和勇气,是咱任丘人的骄傲,也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
和老梅的交谈,让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被深深吸引,灵感也如泉涌般喷发而出。在荷花淀畔的一处小屋里,我静下心来,开始构思创作,笔下流淌出了《荷花淀之歌》。那歌词里,有对荷花淀美丽风光的赞美,有对这片土地上勤劳人民的歌颂,更有着一种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老梅看了我的作品后,大为赞赏,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写得好啊,把荷花淀的神韵都给写出来了,有潜力,可得好好继续创作呀。”在老梅的鼓励下,我愈发有了创作的激情,又开始着手构思剧本《红荷花》。
《红荷花》的故事,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荷花淀地区为背景展开的。女主角叫红莲,是一位生长在荷花淀畔的渔家姑娘,她生性善良、活泼,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和一双宛如湖水般清澈的大眼睛。红莲自幼跟着父亲在淀上打鱼,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对荷花淀的每一处水域都了如指掌。
男主角则是一位名叫程阳的年轻战士,他所在的部队转移到了荷花淀附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一次偶然的机会,红莲在给部队送鱼的时候,结识了程阳。程阳被红莲的美丽和纯真所打动,而红莲也对程阳身上那股保家卫国的坚毅气质心生敬佩,两人渐渐熟悉起来,爱情的种子在彼此心间悄悄种下。
然而,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日本侵略者听闻荷花淀一带常有抗日力量活动,便时常来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大家并没有屈服,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以各种方式支持着抗日队伍。
红莲看到侵略者的暴行,心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她主动找到程阳,要求加入抗日队伍,为保卫家乡出一份力。程阳看着眼前这个勇敢的姑娘,既感动又有些担忧,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她,让她帮忙传递情报等相对隐蔽又重要的工作。
红莲凭借着自己熟悉荷花淀地形的优势,多次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搜查,将重要情报准确无误地送到了抗日队伍手中。她的勇敢和机智,赢得了战士们的称赞,也让程阳对她的感情愈发深厚。
有一次,部队得到消息,敌人要对荷花淀周边的几个村庄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抗日力量。红莲得知后,不顾危险,划着小船深入敌占区去核实情报。在回来的路上,却遭遇了敌人的巡逻艇。敌人发现了红莲,对着她的小船就是一阵扫射。红莲凭借着高超的划船技术,在荷叶丛中左躲右闪,可小船还是被击中了,开始慢慢下沉。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程阳带着几个战士及时赶到,他们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成功打退了敌人,救下了红莲。程阳紧紧抱住浑身湿透的红莲,那一刻,两人都感受到了彼此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要和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
后来,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抗日队伍决定在荷花淀设下埋伏,给敌人来个瓮中捉鳖。红莲主动请缨,带领着一群渔家妇女,在淀上布置了巧妙的伪装,让敌人误以为那只是平常的渔家劳作场景,从而放松了警惕。当敌人的船队进入包围圈后,程阳一声令下,战士们枪炮齐发,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负隅顽抗,不断组织反击。程阳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前,却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红莲看到程阳受伤倒下,心急如焚,她不顾一切地冲过去,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护住程阳,继续和敌人战斗。战士们看到这一幕,士气大振,高喊着“为了家乡,为了亲人,冲啊!”奋勇杀敌,最终成功歼灭了敌人,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重大胜利。
程阳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而红莲在这场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传遍了整个荷花淀地区,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巾帼英雄。战后,在荷花淀畔,在那片见证了他们爱情与战斗的地方,程阳和红莲举行了简单却又无比真挚的婚礼。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祝福这对在战火中经历生死考验的恋人。
剧本《红荷花》完成后,在老梅等一众文学界朋友的帮助下,成功吸引了投资方,开始筹备拍摄。拍摄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力求还原那段真实又热血的历史,演员们也都全身心投入,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年代的英雄儿女。
随着拍摄的推进,《红荷花》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那段发生在荷花淀畔的红色爱情与英勇战斗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珍惜和平,铭记先辈们为了国家、为了家乡所付出的一切,也让那份在战火中绽放的真诚、阳光、充满情爱的红色记忆,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间,如那荷花淀上盛开的红荷花一般,永不凋零。
当《红荷花》最终拍摄完成,在首映式上,看着大荧幕上展现出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动人的爱情故事,我不禁热泪盈眶,我知道,这是我、是老梅,也是无数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共同的心血结晶,它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缅怀,对未来的期许,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散发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