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石磨和碾盘的故事,村民磨面和碾米,小孩子和大人不一样的情怀……
——题记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岸边那宁静的杨柳村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悠悠的黄河水日夜流淌,岸边的杨柳树随风轻舞,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温暖与眷恋。
我的发小镜子家,在村子里是个特别的存在。安家按着一架石磨,那石磨是用粗糙的石头精心打造而成,巨大的圆形磨盘上刻着深深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神秘符号。磨盘中间的小孔,稳稳地插着一根粗壮的木轴,木轴的一头连接着磨盘,另一头,时常拴着一头健壮而温顺的驴子。
杨柳村的村民们经常会去镜子家磨面。每当农忙过后,或是家中粮食短缺需要磨面的时候,大家便会提着装满小麦或玉米的袋子,陆陆续续地来到镜子家。那时候,镜子家的小院里总是热闹非凡,大人们一边将粮食小心地倒入磨盘的进料口,一边和旁人说着家长里短,交流着田间的收成和生活的琐事。
我和镜子从小一起长大,我们最喜欢在大人们磨面的时候在一旁玩耍。看着驴子一圈一圈地走着,磨盘“吱吱呀呀”地转动,面粉从磨盘边缘缓缓流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那是我童年最熟悉的味道。有时候,我们会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揪一把驴子的尾巴,驴子便会烦躁地甩甩头,喷着粗气,引得我们哈哈大笑。
有一次,村子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是来自黑龙江的本家二叔坤叔一家。他们一家人在闯关东时逃荒去了黑龙江依兰县,为了改观自己家的现实生活,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努力打拼。此次回到杨柳村,是想看看故乡的亲人们,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
二叔坤叔看到镜子家的石磨,眼中满是感慨与怀念。他告诉我们,在黑龙江依兰县,虽然也有磨面的工具,但和故乡的石磨完全不一样。那边的生活条件艰苦,为了能吃饱饭,大家都拼了命地劳作。说着说着,二叔坤叔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村民们围在二叔坤叔身边,好奇地听着他讲述在黑龙江的经历。有人问:“那边真有那么多机会吗?”二叔坤叔点点头说:“机会是有,就是日子苦点。不过只要肯下力气,总能过上好日子的。”还有人问:“那你们还打算回来吗?”二叔坤叔沉默了一会儿,说:“这里是根啊,咋能不想回来。但那边也有了家,只能两边都顾着了。”
我和镜子听着二叔坤叔的讲述,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我们想象着黑龙江依兰县的样子,那里是不是也有像黄河一样宽阔的河流,是不是也有像杨柳村一样温暖的村庄呢?
除了石磨,村子里还有几座碾盘,它们安静地矗立在村中的各个角落。本家水叔家门前有一片空院子,院子的中心就摆放着一座碾盘。那碾盘是大大的圆形石盘,上面平坦而光滑,中间竖着一根粗大的木轴,轴的一端连接着一个沉重的石滚,通常由一头强壮的牛来拉动。
在我的故乡,碾盘一般都是用来碾谷子的。每当到了收获谷子的季节,村民们就会兴高采烈地把一袋袋金黄的谷子运到水叔家的空院子里。那谷子,颗粒饱满,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大人们先把谷子均匀地铺在碾盘上,然后牵着牛绕着碾盘走动,石滚便在谷子上缓缓滚动棍来。
随着石滚一圈又一圈的碾压,谷子的外壳逐渐脱落,露出了里面黄黄的小米。那小米,香气四溢,随风飘散,整个院子乃至周边都沉浸在这股诱人的米香之中。我和小伙伴们总是忍不住凑到碾盘旁边,深深地吸着鼻子,感受着这浓浓的米香。有时候,我们还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抓上一把刚碾好的小米,放在手心里,看着那金黄的颗粒,满心欢喜。
记得有一回,我和镜子一起跟着水叔去碾谷子。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上,黄河水波光粼粼,岸边的杨柳树也被染成了金黄色。水叔熟练地把牛套上缰绳,将谷子铺在碾盘上。牛在他的吆喝下,开始慢慢地走着,石滚也随之滚动起来。
我和镜子石磙地在一旁跑来跑去,看着石滚碾压着谷子,心中充满了期待。过了一会儿,水叔让我们帮忙看着牛,他去旁边休息一下。我们俩立刻来了精神,认真地牵着缰绳,学着水叔的样子吆喝着牛。牛似乎很听话,在我们的指挥下,走得很稳。
当碾米结束,看着那一堆堆黄黄的小米,我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水叔笑着摸了摸我们的头,说:“你们俩呀,长大了肯定是好帮手。”我们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逐渐有了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更先进的磨面和碾米机器被引进了村子。那些机器效率高,磨出的面粉和碾出的米质量也不错。渐渐地,石磨和碾盘被人们搁置在一旁,无人问津。
然而,石磨和碾盘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村民们的心中。每当夜幕降临,老人们坐在院子里乘凉时,总会说起那些过去的日子,说起石磨旁的欢声笑语,说起碾盘边的辛勤劳作。而我,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起童年时在石磨和碾盘旁度过的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些纯真的情谊,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
后来,镜子离开了杨柳村,去了远方追求自己的梦想。二叔坤叔一家也回到了黑龙江依兰县,继续在那片土地上奋斗。而我,也走出了村庄,见识了外面的繁华世界。但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石磨和碾盘,以及那些与它们相关的人和事,始终是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杨柳村,站在水叔家的空院子里,看着那座布满灰尘的碾盘,和镜子家院子里那架沉默的石磨,心中五味杂陈。它们就像两位迟暮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轻轻地抚摸着石磨和碾盘,仿佛又听到了驴子的嘶鸣声,牛的哞叫声,还有大人们的谈笑声和我们孩子们的嬉闹声。
我知道,石磨和碾盘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它们所承载的故乡记忆,所蕴含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将永远流传下去。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石磨和碾盘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工具,它们是故乡的象征,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黄河水面上,波光粼粼。岸边的杨柳树依旧随风摇曳,仿佛在和我这个游子诉说着离别的思念。我转身离开石磨和碾盘,心中默默许下承诺: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我都不会忘记故乡的石磨和碾盘,不会忘记这片充满温暖和回忆的土地。
这,就是我故乡杨柳村石磨和碾盘的故事,一个充满了岁月痕迹和人间温情的故事,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