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楚氏家族历史,楚氏纪念堂返修纪实回访。
——题记
暮色如同被黄河水浸透的棉絮,缓缓漫过山东菏泽刘李河蜿蜒的水面。远处,楚氏纪念堂的飞檐在晚霞中勾勒出苍劲的轮廓,青灰色的砖墙倒映在河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摇晃,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这座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古老建筑,历经六百年风雨洗礼,将楚氏家族的故事深深刻进了齐鲁大地的肌理。
冰阳第一次踏入楚氏纪念堂,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秋日。沿着刘李河岸边泥泞的小路前行,潮湿的河风裹挟着泥土与芦苇的气息扑面而来。远远望去,那座青砖灰瓦的建筑静立在河湾处,门前两尊石狮虽已被岁月磨去棱角,却依然透着威严。推开斑驳的木门,\"吱呀\"一声,潮湿的木香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堂内梁柱上褪色的彩绘依稀可见祥龙腾云的模样,神龛上供奉的楚氏历代先祖牌位,在摇曳的烛火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家族跨越世纪的兴衰荣辱。
守堂的楚老爷子颤巍巍地从樟木箱底取出一本泛黄的族谱,扉页上\"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虽历经岁月侵蚀,字迹却依然苍劲有力。\"咱们楚家祖辈从山西洪洞迁来,在黄河边扎根了六百多年。\"老人浑浊的目光望向远处奔腾的河水,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族谱,\"这座纪念堂是咸丰年间,先祖楚文远靠漕运起家后修建的。那时候黄河水患频繁,沿岸百姓苦不堪言,文远公变卖田产,带领族人筑起三十里堤坝,又出资建学堂、开义仓,救活了无数人。\"
冰阳顺着老人的指引,指尖抚过堂内斑驳的砖墙,在梁柱间发现了几处修补的痕迹。楚老爷子指着西墙角一块颜色稍浅的青砖说:\"1938年黄河决堤,洪水像猛兽一样扑过来,水势最猛的时候漫到堂前第三级台阶。是全族老少扛着沙袋,在这守了三天三夜,才保住了这座祠堂。\"而墙上密密麻麻的弹痕,则诉说着另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作为解放军的临时指挥部,楚家子弟冒着炮火运送物资,堂前的老槐树至今还留着当年的枪伤。
在整理楚氏家族史料时,冰阳在神龛夹层里发现了一本用油纸包裹的日记。泛黄的纸页间,清秀的字迹记录着一个普通女子不平凡的人生。写日记的是楚家女儿楚云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个从小在纪念堂里听着先祖故事长大的姑娘,瞒着家人剪掉长发,毅然加入了八路军。\"今天在刘李河渡口送情报,对岸的纪念堂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想起父亲教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起堂内'忠孝'的家训,便觉得脚下的路走得踏实。\"读到此处,冰阳仿佛看见那个年轻的姑娘,怀揣着信仰,在炮火中坚定前行的身影。
时光流转,楚氏纪念堂不仅是家族祭祀的场所,更成为黄河岸边的精神地标。建国初期,这里办起了夜校,煤油灯下,渔民、农民们跟着楚家的教书先生识字读书;改革开放后,堂前的空地上搭起戏台,每逢年节便有梆子戏演出,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来凑热闹。如今,经过族人集资修缮的纪念堂焕然一新,增设的村史馆里,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漕运用的船桨、抗战时期的搪瓷缸,还有楚氏子弟编纂的地方志,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最让冰阳感动的,是楚氏家训在新时代的传承。堂内东厢房如今成了村图书馆,书架上不仅有古籍经典,也摆满了农业技术书籍。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总爱来这里写作业,听老人们讲楚家先祖的故事。每年清明,楚氏后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在纪念堂前举行祭祀仪式后,便会自发组织清理刘李河河道、修缮堤坝。\"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护河就是护家。\"年轻的楚家子孙们用行动诠释着祖辈留下的精神遗产。
某个清晨,冰阳再次来到纪念堂。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德泽绵长\"的匾额上,照得堂内的族谱熠熠生辉。堂前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下坐着几位老人,正用菏泽方言讲述着楚家先祖治黄患、办义学的故事。远处,刘李河波光粼粼,与黄河交汇,奔向远方。这座矗立在黄河岸边的纪念堂,早已超越了家族祠堂的意义,成为齐鲁大地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奋斗与传承,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在岁月长河中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