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以来皇城内依旧暗涌不断,可随着小太子林承彦慢慢长成立住,后宫又多了一位小皇子和小公主,朝堂上过继的声音已经全部消失。
朝臣们也不需要再被掺和进储位的争夺,起码再面对宗室拉拢威胁,有了不予搭理的底气,能够将全部的心思放回到朝堂政务上。
储位的稳定于朝臣确实重要,毕竟若是下一代上位的不可确定性,就算他们不想要从龙之功,也需要考虑新帝登基家族被记恨甚至是清算。
林观复的三年更是精彩,这些年对她的攻讦就没有停止过,但大多数时候她和兴景帝都是不予理会,她有时都敬佩这些人的毅力,居然能坚持三年说她的坏话。
林观复中间有过反省,难道是她在不知道的时候刨了他们家的祖坟?
秋阳正好,林观复踏在田埂上,指尖抚过沉甸甸的稻穗,满目望去,一片金黄的粮海,而在山坡处,还矗立着比人高的奇怪新种粮食。
“姑姑!”
远处忽然传来清脆的童声,林观复还没转过身脸上便露出无奈的神情。
快五岁的小太子跑在最前面,脑袋上还顶着小人儿专属的冠,后面跟着两个更小的跌跌撞撞的孩子,正是杨德妃所生的二公主和周贤妃所生的三皇子。
兴景帝子嗣艰难,直接让三个孩子一块排序,他也是个时常被御史参的主儿。
小太子率先跑到林观复跟前,扑过来之前紧急刹车,还调整了下歪歪扭扭的小冠,然后恭恭敬敬地行礼,像是个小老夫子。
“承彦给姑姑问安。”
林观复的笑容已经藏不住,牵过他的手,等待着后面两个三岁小儿,“你父皇带你们来的?”
小太子脸颊的婴儿肥还在,说话时努力想要表现得像是个大人,却不自觉地微微鼓起腮帮,一坨坨软肉看得林观复手指微动。
想捏。
小太子还不知道姑姑得险恶用心,乖乖地回答:“父皇说姑姑的皇庄丰收,我们先来看看,再让文武百官来见证。”
那边的二公主和三皇子也到了,默契的一人一边抱住林观复的大腿,软糯糯地喊姑姑。
如果说小太子是可爱而不自知努力维持萌萌的威严,那这两个就是纯粹的萌物了。
“你们两个走路怎么都还不稳当?”
林观复手不安分地戳戳两个小人,他们两个还摇摇晃晃,只会仰着脑袋傻笑。
二公主突然说:“姑姑,去看香香姐姐。”
三皇子也在那附和,“姐姐给糖丸吃。”
小太子没说话,但眼睛也流露出期待。
林观复只能带着三个小跟屁虫去女塾“偷看”,现在的女塾人数激增,第一批女医司的女医出师后彻底将名声打响,尤其是达官显贵家的妇人闺秀,很多时候她们就医都困难,更遑论普通的百姓。
自从女医司正式出师,多的是人想要将人请到家里,但女医司的女医基本都只看诊却不为一人服务,她们不缺谋生的手段,其他人对有本事的女子同样尊敬,毕竟生死都捏在人家手里,趋利避害的本能刻在人性里。
女塾的学生经过最初的读书识字,后续便没有再深耕下去,而是各自根据天赋和兴趣选了谋生技能。
当年被家族推出来的庶女,如今已经能坦荡大方地指导农妇们调配肥料;
被当作攀附长公主的商贾女儿已经拨算盘格外麻利,甚至向林观复“贷款”,再借用自家的资源尝试做点小生意;
平民百姓出身的小姑娘课外刻苦,桌上摆着《经络歌》,朝着自己身上扎针眼睛都不眨;
就连淳王府送来的三小姐也已经学会了培育花花草草,每年都会在生辰宴邀请小姐妹显摆她的成果。
二公主很喜欢女塾,最喜欢的便是制药的女医司,她们做出来的药都是糖丸,身上的药草味在她嘴里都是香香。
小太子若有所思地看着女塾里面认真忙碌的场景,小小的人儿叹了一口气,“姑姑,我和父皇去国子监抽查,发现很多人都在玩闹睡觉。”
和女塾完全不一样的氛围。
他虽然小,但因自小就被兴景帝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光是听都听了两三年,哪怕无法说出来也能感觉到。
林观复:“国子监有许多人都有退路,但女塾的学子可没有。”
再说,国子监厉害的学子也不少,林观复不会轻视。
二公主和三皇子已经迈着小短腿去找女医司要糖丸吃,一个是喜欢药材味,一个是纯粹喜欢吃。
林观复扫了一眼三皇子,“要和你父皇说一声,小三儿吃糖太多会吃坏牙齿。”
有往小胖墩发展的趋势。
小太子想到用膳都快赶上他的弟弟,小脸沉重,“小三儿确实很能吃。”
兴景帝已经从农田中巡视归来,年近不惑之年算不得年轻,但这几年日子过得舒心,和林观复第一次见到他时的变化并不大,只不过身上的威压更重。
“长宁,此次的收成定然又能创新高,你种植的新品种瞧着怪模怪样,但一个个鼓包若是长全了,定然产量不会低。”
林观复听见他把玉米说成鼓包,面色一囧,“皇兄觉得加上我这次的功绩,能不能给我封侯?”
她调笑地说出来,不知道算认真还是打趣试探。
兴景帝笑容收敛,然后认真道:“当然能,若是你的功绩都不能封侯,朝堂上那些人全部都要收拾走人。”
兴景帝对她至今没有忌惮,一方面是兄妹感情,另一方面则是她没有威胁,不得不说,林观复没有成婚生子也是一个加分项,起码不用担心有一天野心冒出来“篡位”。
“挑个喜欢的名号,到时候给你封。”
林观复早就想好了,“嘉禾祥瑞,丰年穰穰,皇兄就给我封个嘉穰侯吧。”
脱口而出,可见早就在心里盘算很久。
兴景帝没有反对,这个名号很好听,寓意不错。
他对丰收大典充满信心,更是让文武百官都到场见证,九重礼炮声中,林观复头戴金穗发钗跟随在兴景帝身边,旁边还有一个正经不过的小太子。
朝臣们第一次来到林观复的皇庄,哪怕是再不事生产的人见到眼前的粮食,也知道这肯定是丰收。
只不过具体丰收多少,他们都在等待着最终的数字。
兴景帝亲手割下第一把稻谷,转身交给小太子,“承彦,记住,民以食为天。”
只要粮食丰收,他大宁的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大宁的基业便稳如磐石。
文武百官被迫走下田垄,绸缎衣裳和官靴陷进泥泞,一个个狼狈得很,兴景帝看到有些居然摔倒压倒一大片稻穗心痛不已,听见有人因为地里的虫子叫嚷更是嫌弃得不行。
林观复悠然地看向远处阳光下挥汗如雨的庄丁和百姓,对未来充满期盼。
刚刚收上来的稻穗已经等不及将它们完全晒干,兴景帝调用了一批御林军来干活,等到下午便已经将全部稻穗脱杆,户部的司农官从头守到尾,胡郎中看见数字后整个人都在颤抖。
胡郎中跪下来,报出“亩产三石八斗”时,哪怕早有准备的兴景帝都因为巨大的喜悦和兴奋沉默了。
转而文武百官一个个跪倒,大呼“陛下万岁”。
兴景帝笑得眼角的褶子完全堆在一块,亩产三石八斗,哪怕是晒干后储存也还能剩八成,也就意味着亩产能达到三石。
兴景帝明白这个数据的意义,看向面无波澜的妹妹,已经等不及了,当众宣布,“此乃大宁之幸,乃天下百姓之福。朕登基二十载,今日方知何为天赐丰年。”
“即日起,晋长宁长公主为嘉穰侯,食邑万户!建牙开府,永镇农桑!”
全场死寂中,林观复的轻笑声格外清楚,她一字一顿道:“臣,领旨。”
她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唇角微扬,“臣此生定将让嘉禾长遍大宁,奉为终生所求。”
女子封侯,打破礼制,林观复用农桑之功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在亩产三石面前,任小人作祟都是在做无用功。
长宁长公主,嘉穰侯,既是皇权加冕,亦是天下农桑。
而林观复的封侯,更是天下有志女子的标杆,她们眼睛里的野望第一次要穿透腐朽卑劣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