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攥着那支用得有些发旧的钢笔。窗外的风比前两天小了些,阳光透过玻璃斜斜地洒在会议桌上,照出几道歪歪扭扭的光痕。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个人,都是生产、环保和仓储几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大家看到他进来,有人点头示意,有人还在低头翻资料。
“今天开这个会,是想把咱们厂里的技术现状理一理。”刘好仃一边说,一边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纸,放在桌上,“上回那个除尘器的数据异常,其实不是个例。”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平静,但眼神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小王坐在角落里,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听到这话,他抬起头来,轻轻点了点头。
“我这两天调了近三年的设备维护记录。”刘好仃继续说,“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台老设备,故障频率明显上升,维修周期也越来越长。”
他顿了顿,把一张表格推到桌中央。
“这不是简单的老化问题,而是系统性风险。”他说,“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出问题,整个流程都会受影响。”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
“那你想怎么解决?”一位中年主管开口问。
“先不急着解决。”刘好仃笑了笑,“我想先把家底摸清楚,看看我们到底缺什么、卡在哪。”
他翻开自己的笔记本,在第一页画了个简略的技术架构图,上面标出了生产设备、数据采集点、信息传输路径以及最终的管理平台。
“我们现在的情况,有点像‘各自为政’。”他说,“环保系统的数据是一套格式,生产的又是一套,仓储那边干脆还是手写的台账。”
他指着图表上的几个断点,“这就像几个人说话都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东,我说西,最后谁也不知道对方到底要啥。”
小王忍不住插了一句:“确实,上次我整理环保确认表的时候,光是不同班组的写法就不一样,还得重新归类。”
“这就是我说的数据孤岛。”刘好仃点点头,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四个字:数据孤岛,还特意用红笔圈了起来。
他抬头看了看众人,“如果我们连自己每天都在干啥都搞不清楚,谈数字化转型就是空话。”
会议室里有人轻轻叹了口气。
“所以今天的任务很简单。”刘好仃收起笔记本,“我们一块儿梳理一下各部门目前使用的系统、工具,还有遇到的实际困难。然后,我们再想想,哪些地方最需要改变。”
他说完后,环视了一圈会议室。
“你们谁先来?”
气氛一开始有些沉闷,但随着几位负责人陆续开始汇报各自部门的情况,讨论渐渐热烈起来。
有的提到设备老旧导致数据采集不稳定;
有的抱怨系统之间不能互通,每次做报表都要手动汇总;
还有的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是不想用新东西,是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刘好仃一边听一边记,时不时还会追问几句细节。
“比如你说的那个除尘器状态监控,是不是经常靠人工巡检?”
“对,因为没有实时数据反馈,只能靠人去看。”
“有没有考虑过加装传感器?”
“想过,但预算一直没批下来。”
这些对话让会议室里的空气逐渐活络起来。
等到所有人都说完,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来,走到白板前。
他在上面画了一个简单的评估模型:
设备状况
数据整合度
人员操作熟练度
系统兼容性
“这是我们当前的技术现状。”他指着每一项,“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下子全换新设备、上大系统,而是先找到最关键的痛点。”
他转身面对众人,“比如除尘器的状态监控,能不能先从这里入手?哪怕只是加装一个简单的传感器,能实时显示运行状态,也能减少很多隐患。”
小王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偷偷在笔记本上画了个草图:一个简洁的屏幕,上面显示着多个设备的运行状态,旁边还写了几个关键词——数据看板、实时监控、异常提醒。
刘好仃注意到了他的动作,嘴角微微一扬。
“我知道大家心里可能还有顾虑。”他说,“但我们得明白一件事——数字化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更安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也许现在我们还没办法一步到位,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先从最容易改的地方做起,让大家看到变化,感受到好处。”
会议室里响起了轻微的掌声。
刘好仃摆摆手:“别急着鼓掌,这只是个开始。”
他回到座位坐下,从包里拿出一份行业报告,递给小王:“你拿去研究下,看看有哪些现成的轻量级工具适合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
小王接过资料,眼里带着兴奋。
“没问题,我今晚就研究。”
“慢慢来,别着急。”刘好仃笑着说,“关键是找对方向,而不是一味求快。”
会议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会议室。
刘好仃一个人留在原地,看着白板上那个评估模型,若有所思。
他掏出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一句话:
“真正的转型,不是更换设备,而是打通信息。”
他看了眼窗外,天色已经有些暗了,车间的方向传来机器运转的嗡鸣声。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但他也知道,只要数据能说话,他们就能一步步走得更稳。
他合上笔记本,关掉会议室的灯,走了出去。
走廊尽头,一盏感应灯亮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寂静。
而在他身后,那张写着“数据孤岛”的纸条,静静地躺在会议桌上,被窗外吹进来的微风轻轻掀起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