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捏着一支蓝色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圈里写着“流程优化”四个字,字体略显潦草,像是在写给自己的备忘录。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车间方向传来熟悉的机械运转声,像一首老歌的副歌部分,每天都在重复播放。只是这次,他听出了点不一样的节奏——有些地方卡顿了,有些地方拖得太长,还有些地方明明可以省去。
mES系统的试点已经跑了一个多星期,除尘器的数据开始稳定上传,报警机制也试运行成功。小王那边反馈说系统运行良好,甚至还能预测几次可能的故障,这让刘好仃心里踏实了不少。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数据是有了,可生产线上的人还是按照原来的老办法干,效率没见提升,反而因为新增了几道记录步骤,工人们有点手忙脚乱。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这是流程的问题。”
这天早上,他把几个骨干叫到会议室,桌上摆着几份打印好的流程图。纸张边角有点卷,是昨晚加班时反复修改留下的痕迹。
“咱们来理一理,一条玻璃切割线从原料进厂到成品下线,中间到底要走几步?”刘好仃开门见山,语气不重,却带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小王翻了翻资料,皱眉:“至少得十几步吧?还不算质检和返工。”
“那你觉得,这些步骤都是必须的吗?”刘好仃问。
这个问题让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立刻回答。
“举个例子,”刘好仃拿起笔,在流程图上点了点,“这里有个‘初检’,然后到了后面又有个‘复检’,两次检查的内容差不多,为什么不能合并?”
一位班组长迟疑地说:“以前是怕漏掉什么,所以设两道关。”
“但现在我们有数据了。”刘好仃笑了笑,“我们可以用数据来做监控,而不是靠人为加步骤。”
这句话像是一块石头投进了湖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小王一边听着,一边低头在纸上画流程图。他忽然抬头说:“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些步骤我们自己都不太记得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好仃点点头:“这就是流程冗余的根源。不是坏人搞出来的,而是习惯堆出来的。”
大家听了都笑了,气氛轻松了一些。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一句话:
“流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
这句话成了他们接下来几天的工作指南。
接下来的一周,刘好仃带着团队走访了几条生产线,拿着流程图一项项比对实际操作。他们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某道工序后工人需要等待10分钟才能进行下一步;再比如某个检验环节其实只是为了应付抽查,平时基本没人真查。
“这些时间加起来,一天能浪费两个小时。”小王在汇总报告中写道。
“这不是浪费,是看不见的成本。”刘好仃补充了一句。
他们决定先拿其中一条玻璃切割线做试点,目标很明确:减少无效等待、合并重复检验、用数据替代经验判断。
试点开始那天,刘好仃特意换上工作服,亲自去现场蹲点。他站在流水线旁,看着工人们按新流程操作,时不时点头或摇头。
刚开始确实有点混乱。有的工人习惯了旧流程,操作时还会下意识地多走一步;有的则对新安排不太适应,动作慢了不少。
“别急,慢慢来。”刘好仃一边观察一边提醒,“你们不是在改流程,是在找更顺手的干活方式。”
他让小王做了几张简易的操作指引卡,贴在关键岗位旁边,上面画着清晰的步骤示意图,连颜色都分好了——绿色代表可以继续,红色代表要暂停确认。
第一天下来,产量略有下降,但误差率降了不少。
第二天,工人们开始熟悉新节奏,效率慢慢回升。
第三天,刘好仃注意到一个细节:原本每次切割完玻璃,都要手动记录一次尺寸,现在这个步骤被mES系统自动采集了,不仅准确,还节省了人力。
“数据真的能说话。”他对小王说,“它不会骗人,也不会偷懒。”
小王笑着点头:“就是得有人愿意听它说话。”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默默看着那台正在工作的切割机。它的节奏比之前顺畅了不少,像是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舞伴。
但问题也出现了。
有一次夜班,刘好仃悄悄巡视生产线,发现一名老师傅偷偷恢复了旧流程中的一个“习惯动作”——虽然新流程已经取消了这一步,但他还是习惯性地多做了个检查。
刘好仃没有当场指出,而是等老师傅干完活,才走过去轻声说:“老哥,你觉得这步不做,心里不踏实是吧?”
老师傅愣了一下,点点头:“习惯了,总觉得少了点啥。”
“那你告诉我,这步做完,真的有用吗?”刘好仃问。
老师傅想了想,摇摇头:“其实没啥用,就是……总觉得少了点保险。”
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不是不保险,是换了种保险的方式。数据会替你记住该记住的。”
老师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一幕让刘好仃意识到,流程优化不只是改流程本身,更是改变人的思维模式。
第二天,他在晨会上说:“流程可以改,但人心也要跟上。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机器动起来,还要让人放心地跟着动。”
大家听得频频点头。
试点还在继续,问题也在不断浮出水面。但比起最初的迷茫,现在的他们更像是在修一条通往未来的路——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一砖一瓦地加固。
这天晚上,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调出最新的流程优化报告。
屏幕上显示着一条曲线,是从试点开始到现在的时间与效率对比图。虽然起伏不小,但总体趋势向上。
他喝了口凉透的茶,嘴角微微扬起。
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王发来的消息:
“老师,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该考虑一下怎么把这些流程标准化?不然下次换人,又得重新来一遍。”
刘好仃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回了个字:
“嗯。”
然后他转过头,望向窗外。远处的车间灯光亮着,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希望,在夜色中闪烁。
他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
“流程是骨架,数据是血液,人才是心跳。”
就在这时,一阵风从窗缝吹进来,轻轻掀动了桌上的流程图纸,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
刘好仃没有去压住纸张,而是任由它们翻动,仿佛在看一场关于未来的小型预演。
下一刻,他站起身,把外套披上,朝门口走去。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