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坐在会议室的长桌前,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报告纸。窗外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桌面投下了一道金色的光痕,把纸上的数字映得格外清晰。
他翻到第一页,上面写着“品牌认知度提升17.6%”,嘴角不自觉地往上翘了翘。
小林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两杯奶茶,放在桌上时还冒着热气。“刘哥,你这表情,像是中彩票了。”
“差不多。”他指了指那行数据,“比中奖还难得。”
“可别高兴太早,”小林坐下,翻开自己的那份报告,“有些地方,我们的品牌认知还是个黑洞。”
刘好仃点点头,继续往下翻,果然在区域分析部分看到几个红色标记——西南、西北地区认知度不足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广告打出去了,公益也做了,怎么还有死角?”陈文强走进来,语气里带着点不服气。
“因为咱们的声音没传到那儿。”刘好仃合上报告,“就像你说话再大声,如果没人听,也是白搭。”
“那怎么办?再加预算?”老王也进来了,手里拎着笔记本电脑。
“不用加,但得调整方向。”刘好仃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圈,“广告不能停,但要更有针对性。比如西南那边,我们可以找当地有影响力的KoL合作;西北嘛……”
他顿了顿,看着小林:“你觉得拍短视频怎么样?真实一点,就拍我们员工平时的工作状态,或者助学回访的过程。”
小林眨眨眼:“你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不是只做广告,而是真的在做事。”
“对。”刘好仃笑了笑,“品牌不是贴墙上的标语,是别人眼里的你,是怎么看都靠谱的那个印象。”
会议开始后,大家围坐一圈,气氛比前几天轻松不少。
市场部负责人先汇报了网络声量分析结果: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品牌的关键词讨论量上涨了30%,其中“玻璃厂做公益”成为热搜词之一。
“没想到吧?”小林得意地看了陈文强一眼,“你还说人家是作秀。”
陈文强哼了一声:“我也没说他们一定是在作秀,只是担心效果。”
“效果不错。”刘好仃接过话头,“但还不够。我们要让人记住,不是靠刷屏,而是靠打动人心。”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用户留言念了出来:“‘这家玻璃厂挺有意思的,广告不炫技,反而讲人情味。’”
“你看,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
“可是刘哥,”老李皱眉,“这些数据到底能不能说明问题?客户会不会只是嘴上夸两句,实际下单还是认大牌?”
“问得好。”刘好仃点头,“所以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谁,还要让他们愿意选我们。”
他转头看向小林:“接下来的宣传,重点不是曝光,而是建立信任。”
小林认真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信任感 = 真实 + 持续”。
“这个公式不错。”她笑着念出来,“有点像我们之前那个‘可靠 = 及时回复 + 主动沟通’。”
“那就保留下来。”刘好仃说,“品牌建设,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公式累积起来的过程。”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小林突然停下记录的动作,盯着屏幕看。
“怎么了?”刘好仃问。
“有个客户留言说,‘玻璃厂做公益很意外’。”她抬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然后笑了:“意外说明我们以前没被这么看待过。现在变了,就是进步。”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品牌转型,从‘意料之中’走向‘意料之外’。”
会议结束后,刘好仃一个人留在会议室里,整理资料。
窗外的风穿过玻璃窗,吹动了桌上的纸页。他伸手压住,目光落在那张夹在报告里的卡片上。
那是几天前助学回访时,一个学生偷偷塞给他的感谢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你们,我以后也想进你们厂工作。”
他轻轻摩挲了一下卡片边角,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人才战略?或许,这就是起点。
走出会议室时,天已经快黑了。
厂区的灯光陆续亮起,像是星星落在地上。远处传来机器运转的嗡鸣声,混着夜风,听起来竟有几分温柔。
他站在楼梯口,掏出手机看了一眼朋友圈。
小林刚发了一条动态:“原来品牌不是口号,是有人记得你说过的话,有人相信你做的事。”
他笑了笑,没有评论,只是点了颗爱心。
转身准备回办公室时,陈文强从后面追上来。
“刘哥,”他声音不大,“你说品牌建设做到什么时候才算成功?”
刘好仃脚步一顿,回头看了他一眼。
路灯正好在他脸上洒下一圈柔和的光晕。
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轻轻拍了拍陈文强的肩膀,然后继续往前走。
身后,陈文强愣了一下,低头看着自己胸前的工牌。
牌子上印着“xx玻璃厂”。
他忽然觉得,这名字好像也没那么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