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窗户外,斜阳透过斑驳的玻璃洒在泛黄的书页上。
陈砚坐在角落的一张旧木桌前,目光死死盯在那篇《稀土元素应用前景展望》上,心跳几乎漏了一拍。
他前世是虽然创业失败,但也是个喜欢钻研科技趋势的人。虽然是带着一些记忆穿越到这1976年,可是很多信息如果他没有接触还真的不会想起。如今看到这稀土才联想起来。
2016年,稀土被称作“工业维生素”,是制造智能手机、航天设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材料。
而如今——1976年,整个国家还在计划经济的泥潭中挣扎,没人意识到这些稀有金属的价值。
文章里提到:“某些地区已初步探明稀土矿藏储量,但尚未展开系统性开采与研究。”
陈砚的眼睛亮了。
他知道川南地区有哪些地方埋藏着宝藏,那些在未来几十年内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矿区,如今还只是地图上的几个地名。
他迅速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关键段落默记在心,并开始画出一张草图:川南地区的地质结构、河流分布、已知矿点……他一边回忆前世资料,一边将脑海中的信息整理成可执行的线索。
走出图书馆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陈砚的脚步比来时重了几分,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肩上的担子陡然加重。
他已经看到了未来二十年的蓝图。
次日清晨,苏昭提着饭盒来到砚记铺子门口,见陈砚正低头翻看一本书,眉头紧锁。
“昨晚你一夜没睡?”她轻声问。
“我找到了。”陈砚抬头,眼神坚定,“一个可以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没有说破稀土的事,只道:“我需要认识一个人,县地质局的工程师。”
苏昭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我父亲的朋友陈工就在地质局工作。我可以带你去见他。”
“陈工?”
“他叫陈辉,经常去文化馆,跟我父亲一来二去就熟了。”
陈砚心中一动。
人脉铺设,从来都是商业布局的第一步。
如果能通过这层关系接触到官方地质资料,哪怕只是公开的部分,也足以让他少走许多弯路。
当天下午,苏昭带着陈砚去了她家,介绍给了她的父亲和陈工。
“我最近对地质资源特别感兴趣,听说陈叔您手头有些公开的地形资料,想看看能不能借阅一下。”陈砚语气谦逊。
陈辉打量着他,笑道:“小陈啊,你可是现在县里出了名的个体户,最近还在筹备开工厂,怎么突然对地质感兴趣了?”
“做生意嘛,总得看看自己脚下这片地值不值钱。”陈砚笑着答。
陈辉哈哈一笑,倒也没多问,爽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几天,陈砚一边研究者地形资料一边带着小李悄悄考察了城郊几处废弃场地。
他们先是看了机械厂的老仓库,空间够大,但位置太显眼;又去看过纺织厂旁的一个空厂房,靠近公路,但也不合适。
最终,他们在离县城五公里外的河边找到了一处荒废多年的农机修理厂。
这里杂草丛生,屋顶塌了一角,但却有个天然的优势:水源充足、电力设施齐全,且三面环山,隐蔽性强。
“就这里。”陈砚指着那栋破败厂房,“租下来。”
小李惊讶:“这里会不会太偏僻了点?”
陈砚没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那片土地。
这里很快将成为他的第一块试验基地,原本打算专门处理金属旧物的工厂,如今已经被陈砚赋予了新的功能,那就是金属冶炼,虽然目前他还没有掌握资源,但他现在已经在筹备,而自己也必须在工厂建立之初就要先准备好。
资金从哪里来?他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
当晚,陈砚回到家属院,看着窗外渐浓的夜色,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磁铁、电子元件、收音机里的扬声器……
它们都含有稀土成分,而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不过是被当成废物扔掉的东西。
他轻轻吐出一口气,仿佛已经看到未来的财富如潮水般涌来。
“小李。”他低声唤了一声。
“我在呢,老板。”少年立刻站起身。
“明天开始,帮我联系几个懂点冶炼技术的老工人。我们要做点不一样的事了。”
小李一脸疑惑,却还是点头应下。
陈砚没再说什么,只是缓缓合上了那本记录着稀土知识的小册子,心中已有决断。
这一夜,砚记店铺依旧灯火通明,柜台后堆满了待发货的礼盒,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
而在这繁荣背后,一场关于资源与未来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陈砚站在砚记店铺的柜台后,一边熟练地打包发货,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外面传来的议论声。
“听说了没?砚记开始高价收旧磁铁、电子管这些玩意儿。”
“是啊,前两天我还拿了几块坏掉的收音机主板去换肥皂,人家给的价格比供销社还高!”
“这小陈到底想干啥?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就是破铜烂铁,他倒是当宝贝似的收。”
陈砚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他知道,那些被视作废品的东西,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将成为高科技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老板,这是今天收来的最后一箱。”小李擦着汗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个装满废旧电器的小铁皮箱。
“放那边。”陈砚指了指仓库角落,“你安排人分拣一下,有磁铁的单独归类,电路板也别扔。”
“这些都是能炼出你说的那种……‘稀有金属’?”小李还是不太明白。
“差不多。”陈砚笑了笑,没有多解释,“等我们炼出第一块样品,你就明白了。”
说罢,他转身走进里屋,取出一份手写的“技术指导书”,递给一位年过五旬的老工人:“老张叔,按这个流程试试,先用高温熔炼,再用水洗分离法看看能不能提纯。”
老张接过纸页,皱眉道:“这些方法我听都没有听说过……你从哪弄来的?”
“我一个朋友,以前在冶金厂工作的。”陈砚随口搪塞。
实际上,那是他前世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篇科普文章,只是最近看了文章才想起来。
与此同时,在县工商审批科办公室内,王主任正翻看着一沓最新的文件。
“科技型个体企业扶持试点……”他低声念着标题,他是个务实的人,知道风向变了。
过去几年对“投机倒把”的打击越来越松,国家已经开始试探性地放开民间经济活力。
而这次上级下发的通知,更是明确提到要鼓励“个体户转型为科技型企业”。
“陈砚这家伙……怕不是早就闻到味儿了。”王主任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敲门声。
“请进。”他说。
门推开,陈砚一身整洁,手里拿着厚厚一摞资料,脸上带着谦逊又自信的笑容。
“王主任,我是来提交砚记升级申请的。打算注册个商标,名字我都想好了——‘砚科’,砚记科技的意思。”
王主任抬头看着他,心里忽然有点发虚。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敏锐了,没想到对方早已准备妥当。
“你这是……提前拿到了消息?”王主任试探性地问。
“我这也是看了报纸之后猜测的。”陈砚笑了笑,“但我相信您也能看出来,这不是瞎折腾,而是有规划的发展。”
王主任沉默片刻,点头道:“材料我先收下,回头帮你递上去。不过得注意,别太过火,上面还在观察阶段。”
“放心。”陈砚”
而在县城另一端的县一中教室里,沈学文正趴在桌上,眉头紧锁。
他这几天总觉得苏昭和那个“小陈”走得有些太近。
尤其是昨天下午,他们一起去了地质局门口,还在那里低声密谈了好一会儿。
更让他不安的是,今天中午他在食堂吃饭时,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闲聊,说陈砚最近频繁出入废弃农机修理厂,还雇了几个老工人在偷偷做什么实验。
“搞什么名堂?”沈学文越想越不对劲。
于是,放学后他故意绕路跟了一段,果然看见陈砚和小李一起进了那家废弃农机修理厂。
厂房外杂草丛生,但里面却灯火通明,隐约还能听见机器运转的声音。
“战略资源……稀土……”沈学文躲在墙角,听到这两个词,脸色骤然一变。
他虽然不懂什么是稀土,但从字面意思判断,这种词汇一般都和军工、国家安全有关。
“这小子该不会是在搞特务活动吧?”他心头一震,随即咬牙低声道,“不行,这事我得告诉家里,不能让他继续下去。”
夜色渐深,砚记店铺依旧灯火通明。
陈砚坐在柜台后,翻阅着手中的资料,目光落在一张标注着多个矿区位置的地图上。
但他也清楚,只有掌握了核心资源,才能在未来真正的商业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明天,就带小昭去看看城郊那片山坡。”他轻声呢喃。“原本想着慢慢开发荒山,可却没想到自己的思路还是太局限了,如果按照自己原先的计划,说不定现在还在慢慢开发荒山,可如今自己却是已经拥有了荒山的开发,长毛兔养殖场,砚记钟表维修店,已经即将到来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