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哥,可能还要你陪我参加一个会议,是跟王副书记。”陈砚看着李秘书道。
清晨的县委大院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陈砚和李秘书已经准时站在了会议室门口。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一张长桌横亘其中,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王建国坐在正中,左侧是县纪检组的纪组长,右侧则是县委书记李秘书的位置。
几人神色各异,却都带着审视与试探。
“坐吧。”王副书记语气平淡,抬手示意。
陈砚落座,目光一一扫过三人。
他知道,这场谈话,不只是例行公事。
“陈砚同志。”王副书记开门见山,“有人反映你们村的合作社走得过快,政策还没完全落地,你们就已经开始搞什么‘家庭承包试点’,还有私自扩大经营范围的问题。”
此话一出,空气顿时紧绷。
“王书记。”陈砚沉声道,“我知道这事听起来有点急,但并非我们刻意抢跑,而是形势所迫。”
“形势?”
“是的。”陈砚点头,“我们村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光靠集体生产根本养不活全村老小。去年我带大家种经济林、养长毛兔,确实是参考了省农科院的一些新思路。至于承包到户……说实话,这几个月下来,产量翻了一倍,社员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没人闹意见。”
纪组长冷笑:“你这是结果导向,可你知道政策上还没正式放开吗?要是都像你这样自作主张,上面还怎么管?”
陈砚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来,目光坚定。
“我承认,我们的做法确实有些超前。”他说得诚恳,“但我们出发点只有一个——为国家多做点事,没想太多。如果有偏差,我们愿意接受指导,调整管理方式。”
这句话说得很巧。
一是承认问题,不硬刚;
二是将动机拔高到“为国家”,赢得政治站位;
三是主动示弱,释放合作信号。
王副书记皱眉看了他许久,缓缓点头:“你能这么想,很好。”
气氛稍稍缓和。
就在这时,陈砚突然开口:“不过,王书记,既然我们做了些探索,不如顺势而为,把我们村作为县里的农村改革观察点?我们愿意配合上级调研,也欢迎县里派专人监督,确保每一步都合规合法。”
一句话,如投石入水。
王副书记眼神一动,明显在思考这个提议的可行性。
李秘书轻咳一声:“你倒是会借势。”
“我只是觉得,与其被质疑,不如被看见。”陈砚微笑,“如果能成为观察点,既是对我们的认可,也能为其他村提供经验。”
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最终,王副书记缓缓开口:“这件事,我会向书记汇报,考虑一下。”
“谢谢领导信任。”陈砚起身敬礼,转身离席。
走出县委大楼时,阳光依旧明媚,但他心里比昨天更清楚一件事——
有人盯上了他,而且,不是一般人。
回村的路上,陈砚一直在思索。
这次会议虽然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夜幕降临,村委会办公室再次亮起灯火。
张铁柱和妹妹张小芳坐在桌旁,听陈砚布置任务。
“最近村里来了不少陌生面孔,”陈砚低声道,“有几个说是县供销社的,但我查过了,他们没有备案记录。”
“你是说……是冲着咱们来的?”张铁柱眉头紧锁。
“不排除这种可能。”陈砚点头,“小芳,从明天起,你留意一下这些人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档案室那边,有人可能会偷偷查看合作社的资料。”
“明白。”张小芳年纪虽小,眼神却格外机敏,“我会盯着他们的。”
窗外,风吹叶响,夜色渐浓。
陈砚望着屋外那片黑压压的山林,心中浮现出一个念头:
“今晚,一切才刚开始。”
夜色深沉,村委会办公室内灯光微弱。
陈砚坐在桌前,手中翻阅着一份份文件,眉头紧锁。
“哥,我回来了。”门外传来轻声细语,是张小芳推门而入,神色有些凝重。
“怎么样?”陈砚抬头。
“果然有问题。”她压低声音,“那几个人不是县供销社的,他们昨晚深夜潜进了档案室,还翻了合作社的资金流向记录和承包合同。”
“有没有拍到?”陈砚目光一凝。
“拍到了。”小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老式胶卷相机,递给他,“我趁他们离开后溜进去换了个胶卷,里面有他们的正面照。”
陈砚接过相机,心中暗赞妹妹机灵。
他略一思索,立刻道:“你做得很好。明天把照片洗出来,送去县城找老孙头帮忙辨认身份。”
“好。”小芳点头,随即又低声补充一句,“其中一人我好像在县委见过,像是纪检组的人。”
闻言,陈砚心头一震。
——果然是冲着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