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粮价风波爆发以来,很多养殖户的日子并不好过。
尤其是那些规模稍大的养猪户、养鸡场主,眼睁睁看着饲料价格飙升,利润被一点点吞噬。
而砚山合作社却在风暴中逆势崛起,不仅稳住了自己的养殖成本,还在关键时刻低价对外供应部分饲料,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信任。
李秘书前日带回来的那句话,也让陈砚更加清楚:高层已经注意到了他的动作。
“要顺势而为。”他在心里反复默念这句话。
“各位乡亲父老,欢迎来到砚山。”陈砚站在会议厅中央,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大家都知道,这段时间粮价波动剧烈,很多养殖场压力巨大。我今天请各位来,是想提议一个‘粮食安全互助联盟’。”
众人面面相觑,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汉子皱起眉头:“陈总,这听上去有点虚,能不能说得更明白点?”
“当然。”陈砚笑了笑,“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几家联合起来,共享库存信息、统一采购渠道,避免各自为战导致的价格混乱。我们可以一起跟外地粮商谈价格,也能在紧急时刻互相支援。”
“这样我们不是成了一个大伙儿?”一位中年男子迟疑道。
“没错。”陈砚点头,“但我们不会干涉各家的经营权。你们依旧是独立运作的个体户,只是多了一个保障机制。”
会议室里沉默了几秒,随后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站了起来,用力拍了一下桌子:“我同意!我姓张,家里养了三十头猪,饲料开销大得很。既然陈总愿意牵头,我们就跟着干!”
“我也加入!”另一位中年妇女紧跟着表态。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陆陆续续有人举手表示支持。
陈砚嘴角微扬。
当天下午,陈砚亲自将一份厚厚的报告送进了县府办公室。
《关于建立农村粮食应急储备机制的建议》。
这份报告是他和苏昭、李会计等人连续几天熬夜整理出来的,内容详实,条理清晰。
核心思想就是:设立村级粮食储备点,鼓励多元化饲料来源,提高农村抗风险能力。
“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应对危机。”他在报告中写道,“必须提前布局,未雨绸缪。”
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轻的干部,看完报告后脸色变了又变,连连点头:“陈总,你这份材料非常有价值,我会尽快呈报给领导。”
陈砚点头致谢,转身离开时,眼神中透着一丝深思。
窗外,乌云渐散,阳光透过缝隙洒落大地。
而在这片土地上,一个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县委书记的办公室位于县府大楼三楼,窗外是一片宁静的老城街巷。
阳光透过玻璃斜照进来,洒在陈砚身上,让他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暖意。
“陈总,你的报告我已经看过了。”县委书记王德海放下手中的材料,目光锐利却不失温和,“说实话,我没想到一个年轻人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远见的建议。”
陈砚微微一笑,语气沉稳:“这是我和团队一起讨论的结果,也是基于当前实际情况做出的思考。”
王书记点点头,眼神中多了几分欣赏:“你们提出的村级粮食储备机制,不仅是对当下粮价波动的应对之策,更是对未来农业抗风险能力的一次有益探索。”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我决定,将砚山合作社列为全县首个‘粮食安全示范点’,并在年底前召开现场会议,邀请各乡镇代表前来观摩学习。”
这句话落下,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
陈砚心中一震,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政策背书、资源倾斜、社会信任……这些都将成为他下一步布局的跳板。
“感谢县委领导的信任。”他站起身来,郑重地说道,“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走出办公楼时,阳光正好,微风轻拂。
陈砚抬头望天,嘴角浮现一抹笑意。
他明白,从这一刻起,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靠信息差苟活的小人物了。
他的每一步,都在改变这个时代的轨迹。
深夜,陈家小院静谧无声,只有书房的灯光还亮着。
桌上摊开的《农业经济年鉴》泛黄破旧,纸页边角已经卷起。
清晨六点,东方刚刚泛白。
他合上书页,熄灯入眠前,脑海中还在反复思索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
陈砚独自站在砚山合作社背后那座荒坡顶上,望着脚下灯火通明的兔舍和远处新建的仓储基地,心中涌起一阵激荡。
苏昭不知何时也走了上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茶,轻声道:“你在想什么呢?”
“我们在做的,不只是养殖长毛兔。”陈砚缓缓开口,目光坚定,“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苏昭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他继续说下去。
“养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必须要有加工厂、物流链、销售网络……”他转身看向她,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可动摇的决心,“我们要打通上下游,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苏昭看着他眼中的光,忽然笑了:“你变了,比以前更有方向感了。”
“不是变,是终于看清了。”陈砚淡淡一笑,“过去我只是被动地活着,现在,我要主动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不能一昧的等事情来临再想办法解决。”
远处的仓库工地上,几个工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机械轰鸣声在这片山坡上回荡,仿佛是对未来的宣言。
夜色未尽,晨曦初现,星辰仍悬于天际,却已照亮前行之路。
他们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