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慧能看着何呦呦那小胳膊小腿的在厨房里打转么?她自然要上前帮忙。
这两种实蛋制作起来都不算难,材料也不复杂,对于全家厨艺第一人的高慧慧来说,简直手拿把掐。
混合型的实蛋上锅开蒸,高慧慧又去拿了碱面过来做第二种。
何呦呦好奇地抱着罐子看了看,想知道这会儿的碱是不是烧火之后留下的草木灰。
她印象中,提到古代的碱就是草木灰,看到罐子里浅灰色却细腻如面粉样的粉末,何呦呦一时有点不确定了,看着有点像淀粉啊。
“这点碱面还是端午包碱水粽剩下的,家常不用这个,抓把草木灰就得的事儿。”高慧慧从何呦呦手里拿过罐子准备往打好的鸡蛋里放碱面。
“大姐,碱面是用什么做的啊?”何呦呦倒是知道天然碱,附近虽然有海,但现在有提炼天然碱的技术吗?
“就是草木灰,不过得多次提炼,自家做麻烦,一般都出去买。”这种常识类生活小妙招,主妇们会口口相传,所以高慧慧知道。
“三个鸡蛋有点少,我按照1两粽的分量放?”高慧慧看了看打了三个鸡蛋的碗,约莫了一下,装了半汤匙的量问何呦呦的意见。
何呦呦也不敢肯定,只得让她试试:“听你的,大姐的手艺没失败过。”
高慧慧被哄得眉开眼笑,更有干劲儿了。
“大姐,你可以真厉害!”何呦呦找了两头蒜过来扒皮,一边看着大姐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再一次肯定了厨房是这位姐姐的舒适区的想法。
“这有什么厉害的,谁家做饭不这样。”高慧慧嗔了一句,把锅里那几个带壳的蛋拿出来,把这盆搅和好的放进去。
何呦呦把扒好的蒜递给高慧慧,让她拍碎,自己找了其他调料,打算再弄一份烧烤味儿的,没有辣椒不要紧,孜然和芝麻的味道也足够香。
等高慧慧听何呦呦的指挥开始炒蒜蓉的时候,何呦呦开始给三个混合蛋扒皮,扒出来的实蛋金灿灿的,看上去十分诱人。
高翠翠送了一盆剥好皮又用井水冲洗过的鹌鹑蛋进来,沥干水投入酱油料汁儿里泡上。
看到黄色的鸡蛋,忍不住凑过来想偷吃,被何呦呦一巴掌拍开了。
“等我们做完你再来尝。”本来就是实验性的,做得少,而且空口吃也没味儿。
“新菜?”高翠翠本来还在琢磨这是个什么蛋,听何呦呦这语气立刻精神了。
何呦呦点头:“这个上完,月底之前都不再增加新品,等进了六月再看。”
“等到了月底,小海鲜咱们就不卖了,海哥说,六月海鲜沙子多,怎么也弄不干净,吃着牙碜。”高翠翠点头,想了想还是忍痛决定把小海鲜弃了。
“那咱们专心做蛋类也行,正好夏日蛋都便宜,不过进货的时候得注意,别让人掺了坏蛋进来。”高慧慧回头接了一句。
何呦呦表示赞同,同时也在想,松花蛋还是得提上议程,她不会可以试验吗,大不了就损失几个鸭蛋呗。
两种口味的实蛋都受到了家人的欢迎,但何呦呦总觉得味道不太对。
一开始以为少了辣味儿,吃到最后,看到碗底凝结的油花,她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这是用的猪油。
事实上现在家里炒菜多用猪油,不过日常都是以炖煮蒸为主,炒菜也多是肉和菜一起炒,何呦呦没吃出什么不对来。
可实蛋本身吃的就是蛋味儿,猪油有点喧宾夺主了。
“大姐,咱们家除了猪油,还有别的能吃的油吗?”何呦呦不太敢肯定这会儿有没有豆油,或者说这边人吃不吃豆油。
本来她是以为全国人民都吃豆油的,但去成都玩了一次,发现朋友家是用菜籽油,而且朋友的父母说,他们那边几代人都吃菜籽油。
“还有点菜油和胡麻油,一般都是凉拌菜的时候用,你想吃?”高慧慧刚说完,忽然反应过来,应该不是。
想了想,又给何呦呦说:“粮油铺子还有苏子油的,明儿我去买点回来,咱们尝尝。”
“菜籽油就行,不过得烧熟了,明儿咱们再试试这个。”何呦呦指了指空盘的实蛋。
“行,明儿多做点,再买点蒜。”高慧慧痛快地应下来,她很喜欢蒜蓉实蛋。
“我喜欢这个味儿的,我看家里香料不多了,也得备下点。”高翠翠指了指烧烤味儿,她喜欢这个。
转过头又跟何呦呦提建议:“对了,这两个蛋叫黄金蛋和青玉蛋怎么样?我觉得可以都做成蛋的形状,然后切四瓣,入味儿还显得多。”
“蛋形太费劲了,得保留鸡蛋的外壳,还得小心翼翼地倒进去,熟了还得剥壳。”何呦呦摇头,增加工作量,还不如切个花刀。
“倒也不必,有卖糕点模具的,去淘一个就行。”高大壮见三个女儿聊得热火朝天,全是生财的道道,忍不住给她们出主意。
“这主意好,还得是爹有见识,二姐,明儿咱们去看看吧?”何呦呦一听高大壮的话,当即拍手叫好,她怎么没想到呢!
正好可以去糕点店看看他们烤制糕点的烤炉是什么样的,要是方便在家里也弄一个。
提到烤炉,何呦呦忽然一拍脑壳,完蛋!她说忘了什么事儿,去瓷器店不是想看看有没有瓦罐烤肉那种瓦罐来的吗!
吃过晚饭,林海来了,他才学了一天就断了两天,这会儿来了正好把考试和算筹课给越过去了。
何呦呦也不强求,今天的任务是复习一遍三字经,然后开讲百家姓。
百家姓比之三字经更好上口,也更好理解,何呦呦想起当初自己启蒙,会背这两本之后,天天被姥爷拉着出去遛弯,见个人就得背一段。
那时候大概是她和她姥爷人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哪怕是姥爷得了兰亭奖,她拿了一等奖学金都没有那会儿开心。
门外,高大壮嘀嘀咕咕地跟着念:“周吴郑王,赵钱孙李……读着可真上口。”
要是他小时候有这书,没准也能多认识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