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经济特区
李松拍了拍胸脯,一脸笃定地说道:“杨先生,您不必忧心。倘若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你尽管开口便是。虽说我远在京都,可能在实际行动上鞭长莫及,但为您出谋划策、牵线搭桥这类事情,还是能够做到的。”
杨湘满怀感激地看向李松,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虽说两人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但李松这段时间的种种表现,让他认定这个朋友值得深交。
在确定国家确实有筹建经济特区的计划后,杨湘的心情好了许多。紧接着,他便与李松就前往宝安县任职一事,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杨先生,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国家即将在宝安县筹建的经济特区,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创新的前沿阵地。国家势必会在政策、资源等多方面获得大力支持。届时,您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等工作上,将会拥有广阔的施展空间。”李松一边说着,一边用手生动地比划着,试图让杨湘能更直观地领会其中的要点。
杨湘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同,心中已然开始描绘起未来在宝安县的工作蓝图。
“看来,这的确是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绝佳机会。只是前期的工作必定困难重重,我得好好地谋划一番才行。”
“没错,万事开头难,可只要开好了头,后续的路就会顺畅许多。”李松鼓励道,“您在沪海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在筹建经济特区的过程中,必定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且,距离国家正式公布发展经济特区的计划,应该还有一段时间。您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提前组建一支得力的团队。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
“嗯,你说得在理。团队建设确实至关重要。”杨湘沉思片刻后说道,“我到那边之后,得尽快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网罗一批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才,为我所用。”
前世,李松曾在深城待过一段时间。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城的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有诸多值得称赞之处。其功能分区清晰明确,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布局合理,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运转效率。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早期对城市道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区域的道路较为狭窄,造成后期交通不便;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给年轻人带来了较大的生活压力。李松准备将这些情况详细地告知杨湘,希望能为他未来的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一念及此,李松郑重提醒道,“杨先生,您在进行城区建设规划时,最好要有长远的眼光。我说的长远,可不是三五年,而是三五十年。要充分将未来的发展因素考虑在内。就拿道路建设来说,一些主干道,最低标准也得是双向六车道,最好是以八车道起步。否则,一旦城市发展起来,市区内的交通状况将会变得极为严峻。”
杨湘的目光变得愈发坚定,他拍了拍李松的肩膀,感慨道:“小李,多亏了你今日这番提醒与分析,让我的思路清晰了许多。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杨先生客气了,我坚信您一定能在宝安县干出一番大事业。”李松这并非是刻意恭维,而是前世杨湘作为深城特区的第一任一把手,在他的卓越领导下,深城实现了飞速发展。短短数年之间,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一跃成为国内排名前列的大都市。
杨湘笑着说道:“借你吉言,不过,还多亏你对城市建设规划十分有远见的提醒,我之前还真没考虑得如此长远。道路规划确实需要具备前瞻性,不然日后麻烦事可就多了。”
李松点头表示赞同:“是啊,杨先生。深城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咱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进行布局。除了道路之外,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不能忽视。尤其是通信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愈发重要。提前做好规划,铺设更为先进的通信网络,能够为深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
前世,李松见过太多因前期规划不合理,导致出现拆了建、建了拆这种循环往复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
……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就一直聊到了深夜,这才依依不舍地分开。尽管昨天聊到很晚,但第二天一大早,李松还是早早地醒来了。这是他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身体早已形成了生物钟,很难改变。
当他起床准备去锻炼的时候,发现林强已经起来了,正在院子里打拳。看那招式,很像是后世的军体拳,但却比军体拳的招式更加凌厉,杀伤力似乎也更强。
李松心里明白,我国的特种部队有一套独属于他们的“军体拳”,想必眼前林强所打的,应该就是这个。
林强察觉到李松正专注地看着他打拳,心中不禁一阵得意。他心想,李哥肯定是被自己的武艺给震撼到了,不枉费自己即便从部队退役后,也从未放松过训练。
“李哥,想不想学呀?我可以教你。”
李松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林强。
刚开始,林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可是被李松这样盯着看了几秒之后,他心里莫名地开始心虚起来。
“李哥,你这么盯着我干嘛呀?”
李松撇了撇嘴,说道:“锻炼结束就赶紧去吃早餐,然后收拾东西。等陈明和周婉一到,我们就立刻出发去火车站。”
“我已经锻炼好了,现在就去收拾东西。”
林强略带心虚地离开了。等回到自己房间后,他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好像也没做错什么呀,怎么就莫名的心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