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苏晓一家人再次来到了拾光,天空中飘洒着丝丝细雨,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丝宁静和湿润的气息。
小姑娘一进门,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径直扑向了故事集。她高高举起一个透明的玻璃罐,满脸兴奋地喊道:“思雨姐姐!你看,我们这次路过苏州,特意给你带了苏州特色的糖桂花哦!”
罐子里面装满了金灿灿的桂花,仿佛散发着清甜的香气,让人闻一闻就觉得心情愉悦。
“哇,好漂亮啊!”思雨惊喜地接过罐子,仔细观察着里面的桂花,“这桂花看起来好新鲜啊,一定很好吃。”
苏晓得意地笑了笑,接着从背包里掏出一本相册,递给思雨说:“还有这个呢,这是我们学校合唱比赛的照片哦!我们唱了《暴雨里的灯》,最后还拿了一等奖呢!”
思雨翻开相册,看到照片里穿着校服的孩子们站在舞台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而他们身后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拾光”的灯牌。
思雨轻轻地抚摸着照片边缘的折痕,突然想起了那个暴雨倾盆的日子。那天,她也是这样,在黑暗中孤独地等待着那一丝微弱的光芒,就像照片里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等待着聚光灯的亮起一样。
“今晚给你们加个节目哦。”阿志面带微笑,怀里抱着一把吉他,缓缓地走过来。他的指尖还残留着些许松香,仿佛刚刚弹奏过一般。
阿志走到人群中央,目光落在苏晓身上,然后冲她调皮地眨眨眼,说道:“我把你们之前的合唱改编成了民谣版,怎么样?”接着,他转头看向苏晓妈妈,继续说道:“等会儿你要不要让苏晓上台和我一起唱呀?”
听到阿志的话,苏晓的脸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瞬间变得通红。她有些害羞地攥紧了衣角,然后像只小兔子一样,迅速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苏晓妈妈见状,连忙笑着替女儿解围:“哈哈,阿志啊,你可别逗她啦。这孩子呀,在家可是练了好久呢,就等着今天能上台表演呢。”说罢,苏晓妈妈还指了指舞台旁边的钢琴,似乎在暗示阿志。
阿志心领神会,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然而,就在这时,他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对啦,我们今天还有一个惊喜哦!小周也来啦,他说要给我伴奏呢!”
这个消息无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起来,尤其是老周。虽然他并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但从他那寥寥无几的话语中,身边的人还是能够明显地察觉到他内心的激动。
没过多久,突然传来一声清脆而响亮的“爸”,这声呼喊仿佛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思雨不禁心头一震,她急忙循声望去,终于在角落里发现了那个发出声音的人——一个身穿洁白衬衫的年轻人,正静静地坐在那里,低头专心调试着钢琴。
这个年轻人的出现,显然给了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尤其是那个被称为“爸”的男人,他平日里总是沉稳而大方,但此刻却像个孩子一样,显得有些惊慌失措。他呆呆地站在原地,愣了好几秒钟,然后才回过神来,端起桌上的茶杯,故作镇定地走过去。
走到年轻人面前,男人故意咳嗽了两声,试图掩盖自己内心的波澜,然后缓缓说道:“你小子,终于舍得回来了啊。”他的声音略微有些沙哑,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
小周听到父亲的声音,缓缓抬起头来。当他的目光与父亲交汇的瞬间,思雨惊讶地发现,小周的眼睛里闪烁着和老周年轻时一模一样的光芒,那是一种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光芒。
小周微笑着对父亲说:“爸,我把乐团的工作辞掉了,我想回来老街,陪在你身边。”他的话语简单而直接,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情。
那天晚上,阿志的吉他和小周的钢琴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场美妙的对话。苏晓的歌声清亮得如同雨后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当他们唱到“灯还亮着,人还在呢”这句歌词时,思雨注意到,老周悄悄地用手抹了一下眼睛,然后手指在茶杯沿上不停地摩挲着。
思雨知道,那是老人紧张时的习惯动作,就像暴雨那天,他紧紧攥着沙袋的样子。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思雨感受到了老周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也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家庭之间的羁绊和温暖。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离场,然而苏晓的妈妈却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走到了后台,找到了正在收拾东西的糖桂花师傅。
“您好啊,我想请教一下您这糖桂花的做法可以吗?”苏晓妈妈一脸恳切地问道。
糖桂花师傅有些诧异,但还是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啦,这是我们家传的手艺呢。”
苏晓妈妈连忙拿出纸笔,准备记录下来。糖桂花师傅一边说,一边慢慢地写着:“首先呢,要选用当年的新桂花,然后加入适量的绵白糖,腌制三个月左右。在密封的时候,记得放一片柠檬哦。”
苏晓妈妈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糖桂花师傅都一一耐心解答。最后,苏晓妈妈把写好的纸条递给了糖桂花师傅,“太感谢您了!这就像信任一样,得慢慢养啊。”
糖桂花师傅笑着接过纸条,“是啊,这糖桂花也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呢。”
思雨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有些感动。她走过去,将纸条小心翼翼地夹进了自己的故事集里。
当她翻开故事集时,却意外地发现里面多了一张新照片。照片上,是便利店老板拍的老周和小周。老周和小周正蹲在门口修钢琴,老周的背影有些佝偻,而小周的背影则显得挺拔。尽管他们的年龄和姿势不同,但都透露出一股认真劲儿。
照片下方还有一行配文:“老街的传承,比流量靠谱。”
思雨看着这张照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种对老街文化的传承和坚持。
.入秋后的第一个周末,“拾光”搞了场“桂花音乐会”。阿志和小周合作了首《桂花落》,社区合唱团的阿姨们唱了改编版的《茉莉花》,连老陈都抱着手风琴来了,拉了段他年轻时听的老歌。思雨在吧台后忙得团团转,阿琳却突然拽着她往外跑:“你快看!”
店门口的青石板路上,摆着十几张小马扎。穿校服的学生、拎着菜篮的老街坊、举着相机的游客,挤在一起听音乐,手里都捧着块桂花糕。河北来的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正给大家分自家做的山楂糖;消防员们刚换班,端着保温杯站在后排,偶尔跟着哼两句。
“王主任说,要把这里改成‘老街文化驿站’。”阿琳指着墙上刚挂的牌子,眼里闪着光,“以后我们可以搞读书会、手作课,还能帮民谣歌手卖专辑。”她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信封,“这是文旅局给的补贴,说让我们修修地下室,改成录音棚。”
思雨摸着信封上的烫金字体,突然想起暴雨那天,自己蹲在地下室舀水的样子。那时只想着“别淹了咖啡豆”,从没想过有一天,这里会传出歌声。
音乐会散场时,苏晓把合唱节的奖杯留在了故事集里。“老师说,这个奖该给‘拾光’。”小姑娘踮着脚,把奖杯摆得端端正正,“因为没有你们,就没有这首歌。”
思雨望着满墙的故事——有河北母亲的复查单,有苏晓的奖杯,有消防员的小熊挂件,还有那个网红留下的桂花糕纸。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像幅温暖的画,画里的每个人都在说:信任不是一句空话,是你帮我搬过沙袋,我为你唱过歌,是暴雨里递出的热茶,是晴天里分享的桂花糖。
打烊后,思雨在黑板上添了行新字:“桂花会落,歌声不落;人会离开,信任常在。”她转头看见老周和小周在收拾乐器,阿琳在给预约系统输新活动,阿志则蹲在故事集前,往里面塞了张刚写的歌词——《拾光里的桂花》。
窗外的桂花又落了些,飘在“拾光”的灯牌上,像撒了层碎金。思雨想起老周说的“生活就像调酒”,突然觉得,他们调出的这杯酒,有暴雨的清冽,有桂花的甜香,更有信任的回甘——喝的时候或许没察觉,回味时却暖到心底。
“下周要不要搞个烘焙课?”阿琳突然凑过来,手里晃着苏晓妈妈给的糖桂花方子,“教大家做桂花糕,就用咱们门口那棵树的花。”
思雨望着门口飘落的桂花,笑着点头。远处传来市政洒水车的声音,混着老街坊的谈笑声,像首温柔的背景音。她知道,“拾光”的故事还会继续——或许会有新的误会,新的麻烦,但只要灯还亮着,桂花糕还热着,总有人愿意相信:这里有歌声,有温暖,有比流量更长久的东西。
就像此刻,预约系统的提示铃又响了。是个新号码,备注写着“从连云港东海来的,听说这里的桂花糕能暖人心”。思雨望着屏幕笑了笑,起身往吧台走去——要准备的桂花还在罐子里腌着,要等的人,正在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