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外观与当前的单眼火铳相差无几,但赵准很快注意到许多细微差异。
首先,这张图上的火铳比臃肿的单眼火铳更为修长纤细,完全没有传统长把柄的设计,仿佛完全舍弃了近战功能。
要知道,当时的火铳虽属火器,但仍具备一定近战能力。
那长长的木柄配上粗大的铳身,在战斗中可当作铁锤使用。
不过,赵准仔细观察后,没有发现任何火绳的痕迹。
“这种……暂且叫它吧。”
朱瞻基见赵准发呆,稍作停顿后解释道:
“由于这种放弃了大部分近战能力,所以枪管也就是铳身被拉长到约两尺,这样可以让射击距离更远,精度更高。”
赵准陷入思索,火铳铳身短是为了轻便易携,近战也灵活,而这种设计则牺牲了近战能力,换来了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准度。
但从火器角度看,这是好事,但如果失去近战能力,敌人一旦逼近,那就毫无还手之力了。
朱瞻基瞥了眼赵准,接着说:“至于*方式,我想用燧石代替火绳,在铳身上安装两块燧石,触发时直接产生火花点燃*。
这样一来,只要*不湿,哪怕下雨天也能正常使用。”
**处所,朱瞻基绘得颇为朦胧,实属无奈之举。
朱瞻基虽知晓燧发枪的原理,但具体该如何实施,却是一头雾水。
不过庆幸的是,这原理不算复杂,了解之后只需向工匠解说一番,后续便是工匠们的事了。
赵准起初对这支火铳为何无火绳心存疑虑,听闻朱瞻基的解释后才豁然开朗。
随即眼中一亮道:“殿下睿智,用燧石引火星点燃**,如此不仅节省装弹时长,且无火绳燃烧的过程,**即刻便可发射,这般设计,此火铳定然更为便捷实用。”
“嗯,那么你们可否能制作出这样的火铳?”
朱瞻基满怀期待地询问。
这支燧发枪隐患颇多,许多部分都是朱瞻基东拼西凑而成。
在外观上,朱瞻基记忆中最清晰的莫过于98k的模样。
而98k的设计也算不上繁杂,构思起来并非难事。
因此在外观设计方面,朱瞻基很大程度借鉴了98k的样式。
至于触发方式,则选择了燧发枪的模式,尽管燧发枪的问题不少,但这也是朱瞻基能力范围内的极限了。
毕竟燧发枪的名字本身便能让人理解其中的大致原理,只需学会用燧石取火即可。
至于更多技术性的东西,那就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畴。
听罢赵准沉思片刻,拱手说道:“回禀殿下,应该能够尝试。
这种火铳结构并不算复杂,只是铳身较为棘手,这般长度对铳身的坚固度要求极高,若铳身过于薄弱,**引爆时必会炸膛!”
这便是炸膛现象。
朱瞻基对此并未感到意外,即便到了未来,枪械依旧存在炸膛的风险,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时代。
思索片刻后说道:“此事待会我会让工部调派几位制铁工匠过来,到时候你们再与他们商议,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若需费用,只管知会我。”
话毕,朱瞻基转向昨日带工匠前来的太监,唤道:
“昌盛!”
太监昌盛原本在一旁候着,听见朱瞻基召唤,忙快步上前行礼道:“奴才在。”
朱瞻基郑重其事地说道:“此地以后归我专用,权且交由你打理。
你需要调配几名太监与仆妇,专门照料那些工匠的日常生活。
凡工匠所需,都该尽力满足,若遇难决之事,可直报于我。
我也不会时常巡查此处,若见工匠受委屈、遭苦难,唯你是问!”
昌盛听罢,先是一怔,欲言又止,见朱瞻基面色坚决,忙道:“奴才领命!”
工匠们闻声齐齐俯身谢道:“多谢殿下关怀!”
“好。”
朱瞻基摆摆手,笑着继续说道:“火器革新一事,全靠诸位。
如今北征在即,若能在战前完成研制,我会亲奏圣上,为诸位请功。”
工匠们精神一振,再次拜谢:“多谢殿下!”
“不必客气。”
朱瞻基又道:“刚才赵准提及,我朝火器现有弊病颇多,其中尤以某点最为关键。
诸位务必设法解决:一者消弭燃放时的烟尘;二者提升威力;再者优化其他方面,使火器更适于实战。”
“殿下放心,我等定全力以赴!”
赵准等人连忙应诺。
……
路上,朱瞻基心中满是对强军理念的执着:火力为尊,口径为王,射程为道。
他幻想着朱棣回京后,自己便可彻底卸下监国重任。
到那时,他将不再操心琐事,可率幼军游历四方,或随郑和船队远赴欧陆,扼杀所谓文艺复兴于萌芽。
亦或是装备机枪,提前数世纪将草原人变为能歌善舞的族群……
今日对南京而言意义非凡。
南京首条水泥路宣告落成。
从仪凤门通往长江码头的水泥路修建迅速,在周忱以建筑公司名义招募众多民工后,仅耗时两日便初具规模。
后续只需进行养护及细节完善即可。
大约十几天后,经建筑公司勘查,这条路的水泥路面已满足基本通行条件。
十二月二十三日,这是建筑公司向工部提交工程的最后期限。
按照朱瞻基先前的规定,尽管建筑公司名义上归工部管辖,但实际上却不受其直接控制。
工部的任务是对建筑公司的成果进行检查验收,验收结束后由户部支付剩余款项。
看似流程复杂了些,却使各部门职责划分得更为清晰。
这几日天气不错,这条道路的修建始终牵动着许多人的眼球。
这条耗费朝廷诸多资源铺设的道路,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心存疑虑。
由于路面一直铺着厚厚的草席,并有告示禁止靠近,加上应天府差役巡查,只有偶尔透过草席缝隙瞥见一抹平坦的灰白地面,但具体细节鲜为人知。
当朱瞻基与朱高炽到达时,此处已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百姓。
尽管周忱未主动透露消息,但长时间的努力工作还是让消息走漏了风声,甚至传出了朝廷掌握一种类似“凝沙成形”
秘术的传闻。
仪凤门外,彩旗飘扬!
为庆祝明朝首条水泥路竣工,朱瞻基特意安排了一场简单仪式。
仪凤门前,朱瞻基、朱高炽、夏原吉、金忠、蹇义、周忱等六部主要官员齐聚于此。
连平日深居鸡鸣寺的姚广孝,也坐着一辆朴素的马车赶来。
朱瞻基与朱高炽站在众人前方。
今日周忱情绪高涨,自踏入官场以来,从未有哪件事能吸引如此多朝廷要员齐聚。
见到朱瞻基等人到来,他快步上前行礼道:
“臣周忱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太孙殿下。”
“周侍郎免礼!”
朱高炽笑着亲手扶起周忱,他对这个儿子手下的得力干将颇为了解,深知周忱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自然地,他对周忱的态度也多了几分敬重。
他打算中的应天到顺天的水泥路,若日后决定建造,仍然需要仰赖这位工部的真正决策者。
因此,在扶起周忱之后,朱高炽笑着指向刚从马车上下来的姚广孝,对周忱说道:
“这位是太子少师姚广孝,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号。
你先前在刑部时,可能没怎么见到过,今*特意来访,就是为了水泥路的事。”
朱高炽直接告诉了周忱姚广孝来访的目的。
周忱听了朱高炽的话,赶紧向姚广孝问好。
姚广孝见状,行了个佛礼,笑道:“前几天,我就听太子殿下提到了水泥路的事,这些天我私下里也来了好几次查看。”
“只是这里戒备森严,水泥路一直用草垫盖着,让我多次白跑一趟。”
朱瞻基听到姚广孝的话,有些无奈。
觉得这老和尚有点装腔作势。
以姚广孝现在的身份地位,除了少数几个地方,整个大明基本都能随意出入。
更不用说只是来看水泥路了,报上姓名即可,就算有军队阻拦也没用。
朱瞻基直接对周忱下令:“掀开草垫,进行测试!”
周忱听了,脸上露出一丝兴奋:“是,臣遵命!”
用于修建水泥路的废石废料已经清理完毕,整条水泥路两旁显得整洁干净。
由于时代的缘故,道路两旁没有种植绿化树木或装饰花草之类的东西,看起来有些单调。
这也是出于安全考量的一种方式,以防有人潜伏行刺!
随着朱瞻基一声令下,几十名工匠主动站出来,合力掀开了草垫。
今天的天气很好,难得的晴朗温暖。
阳光下,草垫被掀开后,一条宽达七丈、约二十米的青灰色水泥路立刻展现在众人眼前。
青灰色的路面平整光滑,除了特意留下的缝隙外,整体看起来浑然一体,宛如一条青灰色的巨龙,横跨于仪凤门与长江码头之间。
在朱高炽和姚广孝的带领下,一些六部的重要官员以及有地位的大人物也开始上前围观。
有人好奇地蹲下身子查看,也有人直接用手触摸,顿时议论声四起。
眼前的这条大路,看起来浑然一体,几乎没有丝毫缝隙,仿佛是由一块巨大的青灰色岩石雕琢而成。
这景象让人心生敬畏。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想要将一块几丈长、数丈宽的巨石打磨得如此平滑整齐,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简直难以想象。
更别说,要将这么多巨石运到一起修建这样一条路了。
单单是这些石材的开采,就已经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以往,这样的事情根本没人会考虑,因为对朝廷来说,这样的花费完全不划算,简直是劳民伤财。
但这条被称为水泥路的道路呢?
短短几天内,耗费的工匠和平民又有多少?
尽管有人质疑水泥路的真实性,毕竟将沙子变成石头听起来太过神奇,但当草垫揭开,亲身感受之后,那些怀疑的声音便悄然消失了。
朱高炽与姚广孝蹲在地上,与其他人直接用手触摸不同,他们从侍卫手中取过一把刀,开始用力砍削水泥路面。
事实证明,水泥确实名副其实。
即便是最初的水泥,其坚固程度依然令人惊叹。
即使使用锋利的刀具,也只能在其表面留下极浅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