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如同贪婪的巨兽,在吞噬了广袤的田野后,又将獠牙伸向了星罗棋布的村庄。鄂北山区,一个依山而建的古村落,此刻大半浸泡在浑浊的黄汤之中。暴雨引发的山洪冲垮了进村的道路,泥石流更将村中许多土坯结构的房屋冲得摇摇欲坠,大量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被困在岌岌可危的危楼之上。
承渊带领着一支主要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救援小队,乘坐冲锋舟艰难地抵达了这片重灾区。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断壁残垣浸泡在水中,几栋两层高的土坯楼歪斜着,墙体布满巨大的裂缝,仿佛下一秒就要彻底坍塌。楼上的窗户里,隐约可见老人惊恐的面容和孩子无助的哭喊。
“队长!水流太急,水下情况复杂,大型机械根本进不来!”
“云梯车也过不了被泥石流堵塞的路段!”
“楼体结构太脆弱了,强行破拆或者攀爬,随时可能引发二次坍塌!”
现代救援设备在复杂的地形和脆弱的建筑面前,束手无策!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楼体在洪水浸泡下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被困者的生命危在旦夕!
承渊眉头紧锁,雨水顺着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滑落。他锐利的目光扫过四周:被洪水冲倒的树木,断裂的毛竹,散落的房梁… 忽然,他脑海中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一幕——萧云河师伯在九幽门后山,仅凭几根寻常竹木,运用精妙的榫卯结构和机关术原理,瞬息间便搭建起一座可承受千斤的临时机关桥!
“有办法了!”承渊眼中精光爆射,对着通讯器大吼:“所有人听令!放弃大型设备!就地取材!给我收集所有能用的树干、毛竹、粗藤条!要快!”
虽然不明所以,但队员们对承渊有着绝对的信任,立刻分散行动。很快,大量的木材、毛竹被集中到相对稳固的高地。
承渊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走到一堆毛竹前。他深吸一口气,回忆着萧师伯的手法,双手快如闪电!只见他拿起一根毛竹,用随身携带的多功能军刀(代替了萧师伯的巧劲)在特定位置快速削砍、开槽,然后拿起另一根,同样处理… 他的动作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感,精准、高效,仿佛演练过千百遍。
“这里,开燕尾榫!”
“这根,做斜撑,卯眼要深!”
“藤条浸水后韧性更好,用来捆扎关键节点!”
承渊一边飞快地动手,一边清晰地下达指令。他不仅运用了九幽门机关术中关于力传导和结构稳定的精髓,更结合了古籍中记载的应急木构房屋的搭建方法。
在队员们惊愕的目光中,一堆杂乱无章的木材和毛竹,在承渊的指挥和亲自示范下,如同变魔术般开始组合!榫卯相嵌,藤条捆扎,斜撑加固… 一个结构异常简洁却无比坚固的三角形支撑架,如同生长般在危楼侧面迅速“长”了出来,稳稳地抵住了最危险的倾斜墙体!
紧接着,承渊又如法炮制,指挥队员利用毛竹的弹性和韧性,搭建起一个带有简易护栏、倾斜度平缓的“之”字形逃生滑道,一端架在支撑稳固的二楼窗口,另一端延伸到冲锋舟停靠的安全水域!
“快!组织被困人员,从滑道撤离!老人孩子优先!”承渊站在齐膝深的水中,扶着刚搭好的支撑架,大声指挥。他的双手因为快速削砍木材而布满细小的伤口,被雨水泡得发白。
被困的村民看到这突然出现的“天梯”,眼中燃起了希望。在救援队员的引导和保护下,老人、孩子、妇女…一个接一个,顺着这由毛竹和藤条构成的滑道,安全、平稳地滑向等待的冲锋舟!速度远超攀爬或绳索垂降!
“太神奇了!这竹子架子真结实!”
“滑道一点不吓人,比电梯还稳!”
“小伙子,你们是鲁班爷派来的吧?” 一位被救下的老大爷拉着承渊的手,激动得老泪纵横。
尤其是一名建筑系的大学生志愿者,全程瞪大了眼睛,用防水笔记本疯狂记录着承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处榫卯结构,激动得语无伦次:“队长!这…这是失传的技艺吗?力学结构太精妙了!因地制宜,化腐朽为神奇!这比教科书上的案例强一万倍!”
承渊只是笑了笑,抹去脸上的雨水和汗水,看着最后一个村民安全滑下,危楼在支撑架的保护下依旧屹立。他知道,这并非他一人之功,是萧师伯传授的古老智慧,在这片被洪水肆虐的土地上,焕发出了新的、拯救生命的光彩。古法新用,薪火相传,守护的信念,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