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车间的玻璃斜洒进来,像一层薄纱轻轻盖在刘好仃的肩上。他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捏着一张客户反馈表,眉头微皱。
“我们产品质量没问题,但人家一问‘这牌子叫啥’,对方直接挂电话。”他喃喃自语,“这不是质量问题,是品牌认知问题。”
小林推门进来时,正看见他对着那张纸发呆。她端着两杯咖啡,轻手轻脚地放在桌上:“又在想什么大事?”
“大事。”刘好仃把表格递给她,“你看,客户说我们的产品不错,但一问品牌,就没了下文。”
小林扫了一眼,耸耸肩:“咱们厂名挺实在的,叫‘深圳xx玻璃厂’,还能咋改?”
“问题就在这儿。”刘好仃指了指表格上的备注栏,“人家要的是信任感、辨识度、记忆点。不是‘哪个区的哪个厂’。”
小林眨眨眼,突然笑出声:“你不会真想搞个‘星辰玻璃’或者‘琉璃幻境’这种名字吧?”
“不急着起名。”刘好仃喝了口咖啡,“先得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谁,值得信赖。”
小林低头看着那张表格,忽然想起什么:“上次培训结束后,陈文强写了个总结,里面有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是一起工作的。’”
刘好仃点点头:“对,品牌不只是名字和广告,更是别人愿意说出口的名字。”
小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顺手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便签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字,轻轻推到他面前。
纸上写着:“品牌不是口号,是别人愿意说出口的名字。”
刘好仃笑了笑,把这张纸夹进了自己的文件夹。
会议室里的气氛比往常安静了些。
刘好仃站在投影仪前,背后屏幕上是一组数据图:国际市场客户反馈、品牌认知度调查、合作意向评分……每一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质量过硬,但缺乏存在感。
“我们不是没有机会。”刘好仃开口,“而是没人知道我们有机会。”
一位管理层代表皱眉:“你是说,我们要开始打广告?”
“不止广告。”刘好仃指着屏幕,“还有公益活动、员工形象、客户互动。品牌不是贴墙上的一句标语,是你走进市场时,别人一听就说‘哦,他们啊,我知道’的那种感觉。”
另一人摇头:“可这些听起来太虚了。我们还是应该专注生产效率。”
“效率是基础,没错。”刘好仃不急不躁,“但你要卖出去,靠的不只是效率,还有信任。比如,同样是玻璃制品,别人为什么选你们?因为你有名字,有故事,有让人放心的承诺。”
会议室里沉默了几秒。
“举个例子吧。”刘好仃环视全场,“咱们的产品出口到墨西哥,质量没得说,可客户第一次合作时还是会犹豫。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品牌背后是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理念。”
有人低声嘟囔:“那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可以让他们记住我们。”刘好仃语气坚定,“比如,下次展会,我们不再只是摆摊,而是讲一个关于‘一块玻璃如何改变一座城市’的故事。”
会议室内有人开始点头,也有人掏出本子记录。
一位年轻主管低头写下一句话:“品牌 = 可信赖的价值总和。”
下班后,刘好仃在车间门口碰上了陈文强。
“听说我被选进品牌小组了?”陈文强一边锁车,一边问。
“嗯。”刘好仃边走边说,“你不是一直说自己只是个搞技术的吗?”
“我是啊。”陈文强挠头,“可品牌这种事,不是市场部的事吗?”
刘好仃停下脚步,看着他:“你觉得,什么叫品牌?”
陈文强想了想:“应该是别人对你的印象吧。”
“对。”刘好仃点头,“那你说,谁最能影响别人的印象?”
陈文强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你是说……我们?”
“对。”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你在车间里教墨西哥同事用测量仪的时候,他们记住了你的耐心、专业、靠谱。这就是品牌的一部分。”
陈文强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工作服,忽然笑了:“原来我一直在做品牌,只是自己没意识到。”
“你现在意识到了。”刘好仃继续往前走,“接下来,我们得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件事。”
几天后,小林拿着一份初步的品牌构想方案来找刘好仃。
“我试着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想法。”她翻开笔记本,“目前有几个方向:一是通过公益项目提升社会形象;二是制作一段短视频,展示一线员工的工作日常;三是设计统一的品牌视觉系统。”
刘好仃认真翻看,时不时点头:“很好,尤其是那个短视频的想法。”
“你想拍什么内容?”小林问。
“真实的东西。”刘好仃想了想,“比如,镜头从清晨的厂区开始,记录一天的流程,从原料进厂、熔炼、切割,再到质检、打包、发货。过程中穿插员工的真实对话、工作状态,甚至是一些小失误和解决方式。”
小林眼睛亮了起来:“就像纪录片一样?”
“对。”刘好仃笑道,“不需要演员,不需要剧本,只要真实。”
小林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几个关键词。
“还有一个想法。”她犹豫了一下,“要不要请一些老员工分享他们的故事?比如,他们在玻璃厂干了多少年,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坚持下来的。”
刘好仃沉吟片刻:“可以考虑。不过得先征得他们同意,不能强求。”
“明白。”小林合上笔记本,“那我现在就开始联系人选。”
“别急。”刘好仃拦住她,“先找个试点,拍一段样片。看看反响再说。”
小林应了一声,转身离开。
刘好仃望着她的背影,心里隐隐有些激动。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品牌建设,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马拉松。
夜色渐深,刘好仃一个人走在厂区的小路上。
远处的灯光映照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芒。
他摸出手机,给小林发了条消息:
“明天下午三点,咖啡角见。”
然后抬头看了看天。
风不大,但带着一丝凉意。
他裹紧外套,朝宿舍走去。
路灯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像是某种无声的陪伴。
而在他口袋里,那张写着“品牌不是口号,是别人愿意说出口的名字”的便签纸,正静静地躺着。
“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开始?”小林第二天在咖啡角问他。
刘好仃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热饮,缓缓说道:“先告诉别人,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