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位卑言轻,恐无法劝上柱国交出军权。”
林尽染很清楚,南北军权制衡的根基,便是李代远与任来风并无共同利益。若此时二者暗通款曲,长安局势立时会陷入僵持。尤其是楚帝当下的身体状况,以皇后、淑贵妃的手段,想来早已摸清,而任来风或从后者口中得知内情。
早前尚能以皇后或是淑贵妃混淆李荣元之死的真相,即便李代远有所怀疑,也是缺乏关键人证和物证。然当下若是排除一人嫌疑,剩下的便是确凿的真相。
北境的消息显然相对迟滞些,况且任来风行踪诡秘,是否当真出现在贸易坊尚待查证,可楚帝俨然无法再沉下心。然则各方皆投鼠忌器,说到底还是师出无名。
晋王皱眉,“皇兄,林御史曾在隰川县遭任来风行刺,然此事仅能证明其曾现身江北。北境路途遥远,任来风要见上柱国,怕也不易,会否是有人故布疑瘴,迷惑皇兄?”
晋王虽心直口快,可沉淀多年,言语间也会稍加斟酌。适才高谈阔论各个皇子的优劣,尚且是隔着叔侄之间的辈分,即便传扬出去,也未能落人口实,何况这又是皇族的家事。然这番话换言之实则在指责楚帝多疑,唯恐是外人设的圈套,故意离间君臣关系。
这席忠箴俨然是有些不合时宜,自然惹来楚帝的不快,但见这位陛下面上阵青阵白,狠狠剜了他一眼,目光如刀。
晋王不敢多言,当即调转马头,眸光投向他处。
林尽染微笑道,“臣以为,晋王殿下此言有理。当日揽月楼的掌柜企图构陷尚书令。若非林尚书顾念宗室传承,甘居幕后,台内这桩案子怕也不能轻易了结。陛下心胸宽广,这才破例将林户曹加进春猎名录,不是么?”
是时,传来一声重重的咳嗽。
这番言论无疑是在火上浇油,晋王虽深居简出,可不意味着不晓其中内情,他这位皇兄早年间确能算得上是一位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明君。抛开林靖澄与长公主的特殊关系,能大胆将其擢升为尚书令,使国祚日益昌盛,足见其胸襟眼界。
然不知从何时起,陛下猜忌日重,不复往昔气象。若非林尽染的出现,陛下借重用他彰显皇恩浩荡,晋王险些以为早年明君之姿再现。可当下的情形,他实难置喙,毕竟牵系楚国的未来,军权是该牢牢掌握在新君手中,未免受外人掣肘。
楚帝充耳不闻晋王的提醒,怒极反笑,“林卿的意思是,二十万北境军该姓李?”
“北境军是否姓李,微臣不敢断言。微臣与上柱国尚有翁婿之谊,若是出言相帮,恐有偏私。”林尽染话音一顿,垂眸避开楚帝的锋芒,忽又抬眼望向晋王,“不过臣倒有一事想请晋王殿下解惑,不知可否?”
“嗯?”晋王显然没料到他会兀地将话锋带过来,小心翼翼地觑了一眼楚帝的神情,这才回应,“林御史问吧。只是孤闲散惯了,朝中事未必清楚。”
“自李荣元世子薨逝,上柱国可曾上表请立新任世子?”
“李荣基身为嫡次子,依制当由他顺位承袭世子位。至于上柱国是否曾上表请旨,孤素来不涉朝政,并不知晓。”
晋王言语间还是有所保留,毕竟李荣基尚且是以少将军自居,而外人也从未称他为世子,至于上柱国是否上表,唯有他这位皇兄最为清楚。
林尽染又问,“突厥进犯无数,昔日陛下特赐下军印,使上柱国便宜行事。然虎符当下仍由陛下与上柱国各执一半,可是实情?”
“这······”
晋王喉头微动,下意识窥觑楚帝的神情。
将印不比虎符,虽有调兵之权,可终归是要结合诏旨行事。然如若是对突厥出兵,未免贻误战机,将印可作为调兵凭证,这是楚帝昔日出自对李代远的信任,故特地下的旨意。
“属实。”
这句话是楚帝替晋王应答的,声线很是冷硬。
“上柱国仅在世子李荣元阵亡后,动用过一回将印,可是实情?”
“不错!”楚帝索性接过话茬。
这些并不是什么秘辛,而调兵的理由也很站得住脚跟。东西突厥借机发难,虽折了李荣元,但他们也伤了元气,李代远出兵的决策自无不可。
林尽染虽字字未提楚帝的猜忌,可三次提问的结果无不在彰显这个事实。
楚帝真正担忧的不是二十万北境军,而是那五万陇右军!这是上柱国真正的嫡系军队。
以当下的情形,突厥王子为质五年,兼之后续还要在突厥领土再开设贸易坊,拢共十年的约定。且不说楚帝尚余寿元几何,一旦在此期间爆发与李代远争夺军权的矛盾,突厥方定然会趁虚而入,彼时国祚才是风雨飘摇。
林尽染语调温和地问道,“既然如此,陛下是在担心上柱国要谋反么?”
晋王神色一凛,急声道,“林御史,慎言!皇兄绝无此意!”
可话音刚落,回想楚帝现下的种种行径,不就是担心上柱国拥兵自重,随时可以倾覆大楚么。
楚帝不急不躁地问道,“是,你又当如何?”
“如此岂不是正合陛下的心意?”
晋王显然还未习惯这对君臣之间的交锋,话里话外夹枪带棒,明明是一触即燃地态势,偏生二人尚能沉得下心来。
楚帝挑眉未语,审视地看了他半晌,忽地展袖提起缰绳,拨转马头缓辔前行,“染之,你的口风倒真是严!”
“陛下此言何意?”
林尽染与晋王驱马跟随,伴君左右。
“朕改了主意,打算信你和李卿一回。”
“微臣还是不明白。”
“先前你在文英殿相问,朕今日不妨与你直言,是上柱国曾许诺,你,林尽染不会染指北境军诸事。人么,不必两头都占着。你若专心内政,日后的成就未必会输给林靖澄。”
林尽染抬眸时眼底浮着疑惑,“这也是我爹的意思?”
“你率千骑生擒突厥王子,此事连上柱国都生平未竟。昔日假若你投身行伍而非从仕,朕对大将军府的忌惮只会更甚以往。世子之位悬而未决,既是上柱国示于朕的诚意,也是保全次子一脉的决心。待局势明朗,晋王自会颁布朕赐李荣基承袭齐国公世子的诏令。”
晋王稍稍颔首,“皇兄在孤这儿确实存了一道密旨。只待突厥王子北归后,即可宣读。”
林尽染追问,“陛下何以突然改变心意?”
“朕不怕撕破脸皮,却也不愿撕破脸皮。上柱国若师出无名,纵是执掌五万陇西军,李氏满门也只能担个谋逆的罪名。然你适才指摘朕多疑猜忌······”
“微臣不敢,只是······”
楚帝抬手打断,声线陡然低沉,“真要计较这些,朕何必与你们推心置腹?只是到了这步田地,朕不得不谨慎!”
话音一顿,他不由地瞥向林尽染,语调清厉,“记住今日所言,你不得插手北境军诸事,上柱国和李荣基自有决断。你若能答应,朕便允你和李时安不必和离,且朕还要保你们的孩儿无恙。”
林尽染很是痛快地应承下来,他本就无意军权,又何来染指一说。可转念又生忧愁,踟蹰片刻方道,“那昭楚公主又该······”
提及昭楚,楚帝没来由地升腾起一丝怒火,马鞭在空气中甩出脆响,“你还敢惦记朕的昭楚?”
林尽染招惹他女儿不说,反倒弄得如今这般不上不下的境地。公主的姻亲攸关皇室的颜面,若是为妾,损害的是天家的威仪;若要为妻,当下林尽染与李时安的关系又该如何妥善处置,李代远难道就肯咽下这口气?
终究是有缘无分,以昭楚的脾性,理应能体谅他的用心。
“微臣不敢。”
林尽染低头应声,喉间滚过一声无声叹息,他欠昭楚的情重若千钧,却只能等来日再寻机会偿还。
楚帝冷哼一声便不再理会,继而吩咐孙莲英和祁墨上前侍奉。毕竟是春猎,借此良机将话说开,至于林尽染是如何判断,或会否向李代远求证,他并不在乎。
在场的晋王倒是听出话中的端倪,军权的归属尚无定论,即五万陇西军该如何安置,姑且得看上柱国是如何打算,这才是两方争执的关键所在。林尽染既排除在外,而今只看李代远父子究竟是何做派。